骨折手术后康复训练通常在术后1-2周开始,具体时间取决于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患者年龄及愈合情况。康复介入时机主要与固定稳定性、软组织修复程度、疼痛控制、并发症风险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1、固定稳定性:
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或髓内钉等稳定性较高的手术方式,术后1周左右可开始被动关节活动。外固定支架或石膏固定者需评估骨痂形成情况,通常需延迟至2-3周后。早期训练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避免影响内固定效果。
2、软组织修复:
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且无感染征象是康复前提。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或皮肤缺损者,需待创面完全上皮化后再介入。术后3-5天可开始远端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3、疼痛控制:
疼痛评分降至3分以下视觉模拟评分法时适合启动康复。急性期疼痛未控制时强行训练可能引发肌肉痉挛,反而不利愈合。阶梯式镇痛管理结合冷敷可缩短康复等待期。
4、并发症风险:
骨质疏松患者或关节内骨折需谨慎评估负重时间,过早负重可能导致内固定失效。静脉血栓高危人群应在抗凝治疗保护下进行床上踝泵训练,术后24小时即可开始预防性康复。
5、个体差异:
儿童骨折愈合快,术后5-7天即可开始轻柔训练。糖尿病患者或吸烟者需延长观察期1-2周。康复方案应随影像学复查结果动态调整,粉碎性骨折者需适当推迟抗阻力训练。
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初期以消除肿胀、预防肌肉萎缩为目标,可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骨愈合。中期加入器械辅助训练,后期强化本体感觉恢复。训练期间应保证每日摄入1.2-1.5g/kg蛋白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避免吸烟饮酒。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骨折愈合稳固后可尝试游泳或水下踏步。定期复查X线确认骨痂生长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