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主要包括氧疗管理、呼吸道清洁、运动康复、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五个方面。
1、氧疗管理:
长期低流量吸氧是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的关键措施,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每日吸氧时间建议超过15小时。使用制氧机时需定期更换过滤装置,鼻导管应每日消毒。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可帮助调整氧疗方案,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2、呼吸道清洁:
采用叩背排痰法配合雾化吸入治疗,常用雾化药物包括乙酰半胱氨酸和沙丁胺醇。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技巧,每日进行2-3次体位引流。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可减少呼吸道刺激,必要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3、运动康复:
制定个体化呼吸训练计划,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练习。推荐每周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次持续20-30分钟。运动时携带便携式氧气,监测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70%。
4、营养支持:
采用高蛋白、高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每日分5-6餐进食。优先选择鱼类、蛋类、乳制品等优质蛋白,搭配西兰花、胡萝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菜。存在吞咽困难时可制备糊状食物,进餐时保持坐位。
5、心理疏导: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建立病友互助小组提供社会支持。指导家属掌握沟通技巧,避免过度保护。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转介专业心理医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但避免直接吹风,冬季外出佩戴口罩预防冷空气刺激。饮食上可适量增加核桃、深海鱼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高盐食品摄入。根据体力状况选择八段锦、瑜伽等柔和的运动方式,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睡眠。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是护理的基础要求,可寻求戒烟门诊的专业帮助。定期随访肺功能检查,按医嘱调整治疗方案,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具体选择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调整。
1、支气管扩张剂:
支气管扩张剂是缓解气流受限的核心药物,分为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两类。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能快速缓解急性症状,长效制剂如福莫特罗适用于维持治疗。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可减少气道黏液分泌,噻托溴铵等长效制剂能持续改善肺功能。两类药物常联合使用增强疗效。
2、吸入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中重度且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吸入制剂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全身副作用较小。通常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组成复方制剂,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福莫特罗/布地奈德等复合吸入剂,可同时改善症状和控制炎症。
3、祛痰药物:
对于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的患者,可选用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这类药物能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排痰。羧甲司坦可通过调节黏液分泌改善气道清除功能,尤其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型患者。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茶碱类药物如多索茶碱具有支气管扩张和抗炎双重作用,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浓度。需注意治疗窗较窄,过量易引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使用期间建议监测血药浓度。
5、抗生素预防:
对于每年急性加重超过3次的患者,可考虑长期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进行预防。这类药物除抗菌作用外,还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炎特性,能减少急性发作频率。但需警惕细菌耐药性和听力损害等潜在风险。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特别注意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坚持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训练可改善通气效率。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适量补充ω-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定期进行平地行走等有氧运动可增强呼吸肌耐力,但需避免空气污染严重时外出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