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症状主要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胸闷和活动耐力下降。
1、慢性咳嗽:
早期表现为晨间咳嗽明显,随病情进展可能转为持续性咳嗽。咳嗽与气道炎症反应及黏液分泌增多有关,长期吸烟者症状更为突出。治疗需结合支气管扩张剂和祛痰药物,如氨溴索或乙酰半胱氨酸。
2、咳痰:
多为白色黏液痰,急性加重期可转为脓性痰。痰液潴留与气道纤毛功能受损相关,可能伴随肺部感染。建议进行痰培养指导抗生素使用,同时配合气道廓清技术改善排痰能力。
3、气短:
最初仅在劳力时出现,后期静息状态下也会发生。与肺泡弹性回缩力下降、气道阻塞导致通气功能障碍有关。可通过长期氧疗、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解。
4、胸闷:
表现为胸部压迫感或呼吸费力,尤其在气候变化时加重。主要因气道高反应性和肺过度充气所致,需避免冷空气刺激,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改善症状。
5、活动耐力下降:
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进行性降低,严重时穿衣进食都会诱发呼吸困难。这与通气储备减少、肌肉耗氧失衡相关,建议进行肺康复训练,包括缩唇呼吸和膈肌锻炼。
日常需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饮食宜高蛋白、易消化,适量补充维生素D。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强度以不引起明显气促为度。定期监测肺功能,急性加重时及时就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需遵循低流量持续吸氧原则,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每日吸氧时间建议15小时以上。用氧原则主要涉及氧流量控制、血氧监测、设备选择、环境调节、并发症预防。
1、氧流量控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采用低浓度氧疗,氧浓度不超过30%。这类患者长期存在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刺激敏感性降低,主要依靠低氧刺激维持呼吸。高浓度吸氧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肺性脑病。建议使用文丘里面罩或鼻导管吸氧,精确控制氧流量。
2、血氧监测:
患者需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为宜。血氧过高可能抑制呼吸,血氧过低则无法纠正组织缺氧。建议配备家用血氧仪,每日监测3-4次,记录血氧变化。活动后、夜间睡眠时需加强监测,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3、设备选择:
长期氧疗患者建议使用制氧机,便携式氧气瓶适合外出使用。制氧机需选择5升以上流量机型,具备雾化功能更佳。氧气湿化瓶应每日更换蒸馏水,每周消毒。鼻导管每周更换,面罩每2-3个月更换。设备需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射。
4、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湿度40%-60%,温度20-24摄氏度。干燥空气易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诱发咳嗽。冬季使用加湿器,避免空调直吹。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暂时调高氧流量。避免接触油烟、粉尘等刺激性气体。
5、并发症预防:
长期吸氧可能引起鼻腔干燥、氧中毒等不良反应。可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缓解干燥,涂抹医用凡士林保护鼻黏膜。吸氧时保持半卧位,避免误吸。定期复查肺功能、血气分析,评估氧疗效果。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加重需及时调整氧疗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需注意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补充ω-3脂肪酸。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以不引起明显气促为度。戒烟并避免二手烟,预防呼吸道感染,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加重症状。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夜间可适当抬高床头。定期随访肺科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