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不等同于哮喘,但哮喘是导致该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可能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哮喘、气道异物、肺气肿等疾病引起。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暴露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进而引发持续性气流受限。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肺功能检查显示呼气流量下降。治疗需结合戒烟、支气管扩张剂和氧疗等综合干预。
2、支气管扩张:
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先天结构异常可引起支气管壁破坏和永久性扩张。典型症状包括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肺功能表现为混合性通气障碍。控制感染和促进痰液排出是关键治疗措施。
3、支气管哮喘:
气道慢性炎症反应导致可逆性气流受限,特征为发作性喘息和胸闷。过敏原刺激或呼吸道感染常诱发症状,肺功能检查显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规范使用吸入激素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可有效控制病情。
4、气道异物:
儿童误吸或成人进食呛咳可能导致异物阻塞主支气管,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伴单侧呼吸音减弱。胸部影像学可见肺不张或阻塞性肺气肿,紧急支气管镜取出是唯一根治方法。
5、肺气肿:
肺泡壁破坏导致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闭合。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耐力下降,肺功能显示残气量增加。治疗重点在于延缓肺功能恶化,包括肺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
对于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肺功能变化,避免接触烟雾和冷空气等刺激因素。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或快走可增强呼吸肌耐力,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若出现症状急性加重或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需立即就医评估。
慢性阻塞性肺病喘不上气可通过长期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肺康复训练、无创通气等方式缓解。该症状通常由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多、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呼吸肌疲劳等原因引起。
1、长期氧疗:
每日持续低流量吸氧可改善低氧血症,延缓肺动脉高压进展。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制氧机,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每日吸氧时间不少于15小时。合并睡眠呼吸障碍者需配合夜间氧疗。
2、支气管扩张剂:
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药物能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福莫特罗需规律使用,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用可减少急性发作。使用吸入装置时需掌握正确技巧。
3、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气雾剂适用于中重度患者,可抑制气道炎症反应。急性加重期需短期口服泼尼松,但需警惕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长期使用者应定期评估疗效。
4、肺康复训练:
腹式呼吸训练能增强膈肌力量,缩唇呼吸可减少呼气末气道塌陷。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平地步行,配合上肢抗阻训练,逐步提高运动耐力。训练时需监测心率变化。
5、无创通气: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夜间应用可改善睡眠质量。需调整合适的吸气压和呼气压,面罩选择以舒适不漏气为原则。急性加重期需住院治疗。
日常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饮食宜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少食多餐减轻膈肌压迫。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预防感染。出现咳痰增多、发热等急性加重征兆时及时就医。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和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