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痛后一般可以运动,但需根据酸痛程度调整运动强度。肌肉酸痛可能是乳酸堆积或肌纤维微损伤引起的,适度活动有助于缓解症状。
运动后24-48小时内出现轻度酸痛时,建议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走、游泳。这类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乳酸代谢,同时避免加重肌肉损伤。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50-60%。运动过程中注意补充水分,运动后可进行静态拉伸,重点拉伸酸痛肌群,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
若出现明显肿胀、关节活动受限或持续72小时以上的剧烈酸痛,应暂停负重运动。这类情况可能提示肌肉拉伤或延迟性肌肉酸痛,强行运动会加重炎症反应。可改为热敷疼痛部位,水温保持在40-45℃,每次15-20分钟。必要时使用泡沫轴放松筋膜,滚动时避开急性疼痛点,每个部位滚动不超过1分钟。
运动后建议补充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鸡蛋等,每日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1-1.5克计算。同时增加维生素C摄入,每日300-500毫克,可选择猕猴桃、西蓝花等食物。保证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影响肌肉修复。若酸痛伴随皮肤发红发热或夜间加重,需排查横纹肌溶解等严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