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完小腿肌肉酸痛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热敷交替、适度拉伸按摩、补充电解质、使用药物等方式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通常由乳酸堆积、肌肉微损伤、电解质失衡、炎症反应、脱水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运动后立即停止活动并抬高下肢,避免继续负重加重肌肉损伤。建议静卧时用枕头垫高小腿,促进静脉回流。急性期24小时内尽量减少行走,若需活动可使用护具辅助支撑。肌肉修复需要48-72小时,期间避免重复进行高强度运动。
2、冷敷热敷交替运动后6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10-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进行,可减轻炎症反应。48小时后改用热毛巾敷15-20分钟,每日3次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冷敷时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摄氏度为宜。
3、适度拉伸按摩针对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进行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30秒,每日2次。按摩时沿肌肉走向用掌根按压,配合扶他林软膏等外用制剂效果更佳。注意避免暴力揉搓或拍打,肌肉痉挛时可点按承山穴、委中穴等穴位缓解。
4、补充电解质饮用含钠钾镁的电解质水或进食香蕉、橙子等水果,帮助恢复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运动后2小时内补充水分应少量多次,总量不超过1000毫升。严重酸痛者可口服补液盐散,但肾功能异常者需谨慎。
5、使用药物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或外敷氟比洛芬凝胶贴膏。肌肉痉挛者可短期服用盐酸乙哌立松片,但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建议自行使用激素类药物或镇痛注射剂。
运动后建议穿着压缩袜促进回流,24小时后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日常应做好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若酸痛持续超过5天伴肿胀发热,或出现酱油色尿液,需警惕横纹肌溶解可能,应立即就医检查肌酸激酶水平。长期运动人群可定期进行筋膜放松和营养评估,预防慢性肌肉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