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不能走路可能与韧带损伤、关节肿胀、肌腱拉伤、骨折脱位、神经压迫等因素有关。踝关节扭伤通常由运动损伤、意外跌倒、路面不平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制动休息、冷敷热敷、药物治疗、支具固定、手术修复等方式缓解。
1、韧带损伤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最易在扭伤时撕裂,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轻度损伤表现为局部压痛,重度撕裂可能出现淤血和关节松动感。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48小时后可配合红外线理疗。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控制炎症,严重者需用踝关节支具固定4-6周。
2、关节肿胀软组织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关节腔内积液会机械性限制活动。早期表现为踝部弥漫性膨隆,皮肤发亮伴紧绷感。建议采用RICE原则处理:休息时抬高患肢超过心脏平面,每2小时冰敷15分钟,肿胀持续超过3天需就医排除感染。可短期使用七叶皂苷钠片减轻渗出,配合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
3、肌腱拉伤腓骨长短肌腱在足内翻时易发生过度牵拉,表现为外踝后下方锐痛,主动外翻动作无力。急性期应避免足部背伸动作,可用肌效贴减轻肌腱负荷。恢复期可进行跟腱滑动练习,配合塞来昔布胶囊消炎镇痛。若出现肌腱断裂声或凹陷征象,需超声检查确认是否需手术缝合。
4、骨折脱位暴力扭转可能导致腓骨远端撕脱骨折或距骨半脱位,表现为无法承重及异常骨擦音。需立即拍摄X线片确认,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常见于足内翻损伤。无移位骨折可用行走靴固定4周,移位性骨折需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严重距骨脱位可能需跟骨牵引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5、神经压迫肿胀可能导致腓浅神经卡压,出现足背麻木或刺痛感。需与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放射痛鉴别,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期可口服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减压。若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需考虑手术松解神经压迫。
踝关节扭伤后48小时内禁止热敷或按摩,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恢复期可进行踝关节环绕运动和提踵训练增强稳定性,选择高帮运动鞋提供额外支撑。若3天后肿胀未消退或出现皮肤青紫扩散,提示可能存在隐匿性骨折,需及时进行CT检查。日常行走时注意观察路面状况,运动前充分热身激活小腿肌群,老年人可辅以手杖减轻关节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