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感染、食物过敏、肠套叠、颅内压增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抗过敏处理、空气灌肠、降颅压等方式缓解。
1、喂养不当:
婴幼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过度喂养、进食过快或餐后剧烈运动易引发呕吐。建议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避免立即平躺。配方奶喂养需检查奶嘴孔大小,母乳喂养需注意母亲饮食清淡。
2、胃肠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会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常伴随腹泻、发热。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呕吐剧烈时可短暂禁食4-6小时,后从米汤开始逐步恢复饮食。
3、食物过敏:
牛奶蛋白、鸡蛋等过敏原会引发IgE介导的速发型反应,呕吐多伴有皮疹或喘息。需立即停用可疑食物,严重时需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母乳喂养婴儿,母亲应规避八大类过敏原饮食。
4、肠套叠:
肠道节段性套叠会导致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呕吐物可能含胆汁。发病12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需肠切除手术。好发于4-10个月婴儿,需警惕季节交替时的发病高峰。
5、颅内压增高:
脑炎、脑外伤等导致的喷射性呕吐多伴随意识改变、前囟膨隆。需紧急进行头颅CT检查,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婴幼儿颅缝未闭合时,视乳头水肿等典型体征可能出现较晚。
发生呕吐后应保持侧卧位防误吸,记录呕吐频率和性状。6小时内禁食但需少量多次喂口服补液盐,恢复期先从焦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开始。观察是否出现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脱水表现,持续呕吐超过8小时或伴随血便、抽搐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餐具消毒、避免强迫进食,气候变化时做好腹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