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患者体内的髓内钉是否需要取出需根据感染控制情况决定。感染未完全控制时通常不建议取出,感染已控制且骨骼愈合良好时可考虑取出。骨髓炎多由细菌感染、外伤或血源性传播引起,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综合评估。
感染未完全控制的骨髓炎患者若强行取出髓内钉,可能导致感染灶扩散或骨骼稳定性丧失。此时髓内钉可作为局部药物载体,通过抗生素涂层持续释放药物控制感染。临床常见表现为患处红肿热痛、窦道流脓、反复发热等,需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病原体。治疗可选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静脉抗生素,配合局部清创和引流。
感染已控制且影像学显示骨折线消失、骨痂形成良好的患者,可评估取出髓内钉。长期留置可能增加异物反应风险,但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也可选择保留。取出时机通常选在炎症指标正常后3-6个月,术前需复查CT评估骨愈合质量。手术需注意避免损伤骨皮质,术后短期使用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预防感染。
骨髓炎患者日常应保持患肢制动,避免负重活动加重骨骼负担。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鸡蛋、深海鱼等促进骨修复。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出现患处疼痛加剧或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