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常见术式包括病灶清除术、死骨切除术、引流术、植骨术、皮瓣移植术等。手术方式需根据感染范围、骨质破坏程度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决定。
1、病灶清除术适用于局限性骨髓炎,通过手术彻底切除坏死组织和感染灶。术中需清除受累的骨皮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配合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或暂时性功能障碍,需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4-6周。该术式可保留健康骨结构,但存在感染未彻底清除需二次手术的风险。
2、死骨切除术针对有明显死骨形成的慢性骨髓炎,需完整摘除失去血供的坏死骨块。手术需借助影像学精确定位,避免损伤邻近关节和生长板。术后遗留的骨缺损可能需临时外固定支架稳定,常见并发症包括病理性骨折和关节僵硬。儿童患者实施时需特别注意保护骨骺生长功能。
3、引流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肿形成时,需紧急切开引流降低骨内压力。手术建立通畅引流通道,留置引流管持续冲洗,同时获取脓液培养指导抗生素选择。该术式能快速缓解剧痛和全身中毒症状,但单纯引流无法根治慢性病灶,后续多需联合其他根治性手术。
4、植骨术骨质缺损超过3厘米时需采用自体骨或人工骨移植修复。髂骨取骨是最常用方法,也可选择同种异体骨或磷酸钙生物材料。移植骨需具有良好的骨传导和诱导能力,术后需8-12个月实现骨愈合。吸烟、糖尿病等会影响植骨融合,需严格控烟和血糖管理。
5、皮瓣移植术软组织缺损较大的复杂性骨髓炎,需采用带血管蒂皮瓣覆盖创面。游离皮瓣可选择腓肠肌皮瓣或背阔肌皮瓣,能提供血运和抗感染能力。术后需密切监测皮瓣存活情况,血管危象发生时需紧急探查。该术式技术要求高,存在皮瓣坏死和供区并发症风险。
骨髓炎术后需持续静脉抗生素治疗4-8周,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康复期应避免患肢过早负重,进行渐进式关节活动训练。饮食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达到1.2-1.5克/公斤体重,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伤口愈合。出现发热、切口渗液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复诊,慢性骨髓炎患者建议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病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