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超过20mmol/L可能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高血糖危象主要危险包括脱水、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损害、神经系统异常及多系统衰竭。
1、急性代谢紊乱:
血糖急剧升高会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出现深大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恶心呕吐等症状,血液呈酸性,严重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严重脱水:
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形成渗透性利尿。每日尿量可达5-10升,造成循环血量锐减。皮肤黏膜干燥、眼窝凹陷、血压下降等脱水表现会快速进展,未及时补液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3、电解质失衡:
渗透性利尿同时带走大量钠、钾、氯等电解质。低钾血症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低钠血症影响神经传导。患者可能出现肌无力、肠麻痹、心电图异常等表现,需紧急监测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4、器官功能损伤:
血液高渗状态使细胞脱水,脑细胞收缩可致嗜睡或昏迷。心肌细胞脱水影响收缩功能,肾脏灌注不足可致急性肾损伤。长期未控制的高血糖还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诱发心梗、脑卒中等血管事件。
5、感染风险增高:
高血糖环境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血糖>20mmol/L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常见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者可发展为脓毒血症,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
出现血糖超过20mmol/L需立即就医,治疗包括静脉补液、胰岛素输注、电解质监测等。日常应加强血糖监测,避免擅自停用降糖药,感染期需增加血糖检测频率。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变化,随身携带含糖食品预防低血糖。定期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保持足部清洁预防糖尿病足。
9个月婴儿发烧超过38.5℃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护理、观察伴随症状及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环境因素或脱水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婴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温在24-26℃,减少衣物包裹,选择透气棉质衣物。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但需避开眼周及口鼻部位。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或布洛芬混悬滴剂。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间隔时间,避免联合使用不同退热药。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并记录变化曲线。
3、补液护理:
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必要时补充口服补液盐。观察排尿次数及尿色,每4小时应有1次以上排尿。可少量多次喂食米汤、苹果汁等低渗液体,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
4、观察症状:
监测是否出现皮疹、抽搐、呼吸急促等危重征兆。记录发热持续时间、热峰数值及热型特点。注意伴随的咳嗽、腹泻、拒食等症状,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感染源。
5、就医评估:
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体温反复超过39℃或伴有嗜睡、前囟膨隆时需及时就诊。3月龄以下婴儿发热属急诊情况,需立即就医排除严重细菌感染。医生可能建议血常规、尿常规或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
保持婴儿居住环境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发热期间暂停添加新辅食。体温下降期可能出现多汗,需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预防受凉。密切观察精神状态比单纯关注体温数值更重要,若出现眼神呆滞、哭声微弱或皮肤花纹等表现,需紧急送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果泥,但应避免强迫进食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