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12小时内且无法及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主要评估指标包括心电图ST段抬高、胸痛持续时间及出血风险等因素。
1、心电图特征:
静脉溶栓的核心指征是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0.1毫伏胸导联≥0.2毫伏,或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这种改变提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溶栓治疗可使血管再通率达50-60%。需排除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2、时间窗限制:
最佳溶栓时间为发病后3小时内,此时心肌挽救效果最佳。发病3-12小时患者若仍有持续胸痛和ST段抬高,仍可考虑溶栓,但效果随延迟时间增加而递减。超过12小时者除非存在持续性缺血证据,否则不推荐常规溶栓。
3、临床症状:
典型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且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是重要指征。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下颌放射。需注意非典型表现如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
4、出血风险评估:
需排除活动性内脏出血、近期脑卒中史3个月内、严重未控制高血压>180/110mmHg等禁忌证。高龄>75岁、低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