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前膜可能由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血管疾病、眼内炎症、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玻璃体切除术、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定期复查、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后脱离是黄斑前膜常见诱因,随年龄增长玻璃体液化收缩,与视网膜分离过程中可能刺激视网膜表面细胞增生。患者早期表现为视物变形,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表面半透明膜状物。无须特殊治疗时需每半年复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若出现视力显著下降需考虑玻璃体切除术。
2、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血管异常会导致血管渗漏,血液成分刺激胶质细胞在黄斑区异常增殖。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视力下降伴视物扭曲,眼底荧光造影可见血管渗漏。针对原发病可注射雷珠单抗或阿柏西普,严重者需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
3、眼内炎症葡萄膜炎等炎症反应会释放细胞因子,激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迁移至黄斑区形成纤维膜。患者多伴有眼红眼痛症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视网膜层间高反射信号。急性期需局部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慢性病例可口服甲氨蝶呤。
4、眼外伤眼球挫伤或穿通伤可能破坏血-视网膜屏障,促使成纤维细胞在黄斑区增殖形成瘢痕组织。外伤史患者若出现渐进性视物模糊,需排查黄斑前膜。外伤初期可服用卵磷脂络合碘片促进出血吸收,后期膜增生严重时需手术剥离。
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诱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继发黄斑区纤维血管增生。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变形时,需排查黄斑前膜合并黄斑水肿。控制血糖基础上,可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治疗。
黄斑前膜患者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减少眼球震荡。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深色蔬菜及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鱼,控制每日用眼时间不超过6小时。术后患者应按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避免揉眼及游泳,定期复查视网膜复位情况。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每月监测眼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