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需注重生活方式调整与症状监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护理方法包括限制钠盐摄入、控制液体量、规律服药、监测体重变化、预防感染;诊断要点涵盖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特征、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心内膜活检、排除其他心脏病。
1、限制钠盐摄入:
每日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避免加工食品、腌制食品等高钠食物。钠盐过量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建议烹饪时使用限盐勺,多选择新鲜蔬果、低钠乳制品等天然食材,外出就餐时可要求菜品单独制作。
2、控制液体量:
每日液体摄入量需根据心功能分级调整,通常不超过1500-2000毫升。记录出入量时需包含汤粥、水果等隐性液体。使用带刻度的水杯有助于量化管理,夜间8点后减少饮水可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出现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时需及时就医。
3、规律服药:
需严格遵医嘱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改善预后的药物。设置服药提醒避免漏服,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药物调整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4、监测体重变化:
每日晨起排尿后空腹测量体重,3天内体重增加超过2公斤提示可能发生液体潴留。记录体重曲线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功能恶化。测量时需保持相同条件,使用固定电子秤,避免衣着差异影响数据准确性。
5、预防感染: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注意口腔卫生,定期牙科检查避免感染性心内膜炎。外出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诊断方面需通过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55毫米、射血分数低于40%等特征性改变;心电图常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血液检查关注脑钠肽水平升高;心内膜活检适用于疑难病例;需排除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等继发因素。日常建议采用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时心率控制在静息心率+20次/分以内。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ω-3脂肪酸摄入,适量补充辅酶Q10等心肌能量代谢辅助剂。保持情绪稳定,参与心脏康复项目可改善生活质量。
外科换药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要点包括清洁伤口、更换敷料、观察愈合情况,注意事项主要有防止感染、避免损伤新生组织、合理选择敷料。
1、清洁伤口: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由内向外环形清洁伤口,去除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对于感染性伤口需增加冲洗力度,但避免过度摩擦导致出血。清洁后使用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分,保持干燥环境。
2、更换敷料:
根据伤口类型选择合适敷料,浅表伤口使用普通无菌纱布,渗出较多时选用吸收性敷料。敷料应完全覆盖创面并超出边缘2厘米,胶布固定时避开伤口位置。特殊部位如关节处需用弹性绷带固定。
3、观察评估:
每次换药需记录伤口大小、深度、渗出物性状及周围皮肤状况。注意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异常增生或延迟愈合需及时处理。观察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测量体温变化辅助判断。
4、无菌操作:
操作前规范洗手消毒,佩戴无菌手套。器械物品必须灭菌处理,接触伤口的镊子等器具不可触碰其他物品。打开包装的敷料应立即使用,避免暴露在空气中过久。
5、疼痛管理:
换药前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对敏感部位可提前使用表面麻醉剂。操作动作轻柔准确,粘连敷料先用生理盐水浸软再移除。儿童患者需有家属协助固定体位,分散注意力减轻不适感。
术后伤口护理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敷料移位。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期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渗液增多、异味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根据愈合阶段调整换药频率,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