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三虚通常指气虚、血虚、阴虚,三者分别对应人体不同物质或功能的亏虚状态。
一、气虚气虚指元气不足,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食欲减退等症状。常见于过度劳累、久病体弱或年老体衰者。调理以补气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材,配合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长期气虚可能发展为脏器下垂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二、血虚血虚指血液亏少或濡养功能减弱,常见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等表现。多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当归、熟地黄是经典补血药材,配合猪肝、红枣等含铁食物。严重血虚可能影响心脏供血或引发贫血性疾病。
三、阴虚阴虚指阴液不足导致虚热内生,典型症状包括潮热盗汗、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常见于熬夜过度、热病后期或更年期人群。麦冬、百合等养阴药材配合银耳、梨子等滋阴食物可改善症状。长期阴虚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自主神经紊乱。
三虚体质者需避免熬夜、过劳及辛辣刺激饮食,气虚者可常食山药、糯米等健脾食材,血虚人群建议每周摄入动物肝脏及深色蔬菜,阴虚体质适宜食用百合莲子粥等滋阴膳食。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避免自行滥用补药。日常可练习太极拳等柔缓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虚损状态。若出现持续加重的虚弱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