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胸腔积液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和乏力。症状严重程度与感染类型及积液量相关。
1、胸痛:
胸痛是感染性胸腔积液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表现为单侧针刺样或钝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胸膜受炎症刺激产生疼痛,部分患者可放射至肩背部。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常呈渐进性,细菌性感染则多为突发锐痛。
2、呼吸困难:
随着积液量增加压迫肺组织,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少量积液可能仅活动后气促,大量积液时静息状态下即感呼吸费力,严重者需端坐呼吸。婴幼儿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拒奶等非典型症状。
3、发热:
感染性胸腔积液多伴有中高热,体温可达38-40℃。细菌性感染常见弛张热,结核性多为午后低热。发热常伴随寒战、出汗等全身中毒症状,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表现为持续低热。
4、咳嗽:
约半数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系胸膜受刺激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当合并肺部感染时,咳嗽可伴有黄脓痰或血丝痰。结核性胸膜炎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少量白色黏痰。
5、乏力:
慢性感染性胸腔积液患者普遍存在乏力、食欲减退等消耗性症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常见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细菌性感染则多伴随肌肉酸痛、精神萎靡等急性感染表现。
感染性胸腔积液患者需保证充足营养,建议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鱼肉、蛋类及新鲜果蔬。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咳嗽剧烈时可垫高枕头缓解症状。出现呼吸急促或胸痛加重需立即就医,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胸腔内压力骤变。
癌性胸腔积液可能引起感染,主要与积液滞留、免疫功能下降、肿瘤侵袭、医源性操作及病原体定植等因素有关。
1、积液滞留:
长期存在的胸腔积液为细菌繁殖提供有利环境,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的癌性积液更易成为培养基。积液滞留超过3周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需通过胸腔穿刺引流减少积液量。
2、免疫功能下降: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会进一步削弱防御能力。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μl时,条件致病菌感染概率明显升高。
3、肿瘤侵袭:
肿瘤直接侵犯胸膜屏障会破坏局部防御机制,支气管胸膜瘘形成时更易发生混合感染。影像学检查发现胸膜增厚超过1厘米时需警惕感染可能。
4、医源性操作:
胸腔穿刺或置管引流可能引入病原体,操作后72小时内出现发热应警惕医源性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风险,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病原体定植:
住院患者胸腔积液常见耐药菌定植,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积液培养阳性率可达30%,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需覆盖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癌性胸腔积液患者应保持半卧位促进引流,每日监测体温变化。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推荐蒸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适当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避免剧烈咳嗽加重胸膜损伤。出现寒战、脓性痰或呼吸困难加重时需立即就医,胸部CT检查可明确是否合并肺脓肿或脓胸。胸腔灌注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警惕化疗药物与感染因素的协同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