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突发脱皮可能由气候干燥、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维生素缺乏或掌跖角化症等原因引起。
1、气候干燥:秋冬季节空气湿度降低,皮肤屏障功能减弱,角质层水分流失加速。表现为手指或掌心出现细碎鳞屑,无红肿瘙痒。建议使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护手霜,避免频繁洗手。
2、接触性皮炎:长期接触洗涤剂、化学溶剂等刺激物会破坏皮肤屏障。初期出现红斑瘙痒,继而形成片状脱屑。常见于家庭主妇或医护人员,需佩戴防护手套,急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
3、真菌感染:红色毛癣菌感染导致的手癣多从单侧开始,边缘清晰伴环状脱屑。可能伴随指缝糜烂或甲板增厚。需进行真菌镜检确诊,治疗选用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物。
4、维生素缺乏:长期偏食导致维生素B族或维生素A摄入不足时,表皮角化异常。表现为手掌对称性脱屑,可能伴口角炎或夜盲症。需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
5、掌跖角化症:遗传因素导致手掌角质代谢异常,表现为弥漫性厚茧伴皲裂性脱皮。寒冷季节加重,需长期使用20%尿素软膏软化角质,严重者需口服维A酸类药物调节角化。
日常护理需避免碱性清洁剂刺激,洗手后及时涂抹保湿霜。冬季可戴棉质手套保暖,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必需脂肪酸。真菌性脱皮具有传染性,毛巾等个人物品需单独使用。若脱皮面积持续扩大或伴随渗出、脓疱等症状,建议皮肤科就诊排查银屑病等全身性疾病。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
1、感染:
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由手术过程中细菌侵入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引起。感染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深部感染可能导致假体失效。患者会出现红肿热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需取出假体并长期使用抗生素。
2、假体松动:
假体松动多发生在术后5-10年,主要与骨溶解、假体磨损和骨质疏松有关。患者会感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假体周围透亮线。早期松动可通过限制活动缓解,严重时需进行翻修手术。
3、深静脉血栓:
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加上手术创伤激活凝血系统,容易在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术后早期活动、穿戴弹力袜和使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
4、关节脱位:
人工关节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与关节周围软组织愈合不良、假体位置不当或活动过度有关。髋关节置换后脱位风险较高,表现为突发剧痛、关节畸形。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反复脱位需手术调整假体位置。
5、假体周围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或外伤后易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多位于股骨或胫骨假体远端。骨折会导致假体稳定性下降,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或假体翻修。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跌倒。
术后康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促进骨骼愈合。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假体情况,出现异常疼痛、肿胀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