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理性腹泻可能由母乳成分变化、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未成熟、喂养不当、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引起。生理性腹泻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水样便但无黏液脓血,患儿精神状态良好。
1、母乳成分变化母乳中前列腺素E2含量较高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排便次数增加。母亲饮食结构改变如摄入过多高脂食物或生冷食物时,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消化功能。该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建议母亲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可能引起过敏的牛奶、海鲜等食物。
2、乳糖不耐受部分婴儿肠道内乳糖酶活性不足,无法完全分解母乳中的乳糖,导致渗透性腹泻。这类腹泻大便呈泡沫状伴酸臭味,可能出现肛周皮肤发红。可尝试使用乳糖酶滴剂辅助消化,或暂时改用低乳糖配方奶粉过渡,待肠道功能发育完善后逐渐恢复母乳喂养。
3、肠道菌群未成熟新生儿肠道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不足,消化吸收功能较弱。表现为大便稀溏但体重增长正常,无发热呕吐等异常。可遵医嘱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帮助建立正常菌群平衡。
4、喂养不当喂养间隔过短或单次喂奶量过多可能超过婴儿胃肠负荷,引起反射性肠蠕动加快。家长需注意按需喂养但避免过度,人工喂养者应严格按照比例调配奶粉。出现腹泻时可适当减少单次喂奶量,增加喂养次数以减轻肠道负担。
5、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婴儿肠壁神经调节机制尚未健全,容易出现肠蠕动紊乱。这种情况多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婴儿,随着月龄增长会自然改善。若腹泻持续时间较长,可考虑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体重变化,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红臀。生理性腹泻期间可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可暂时改用低乳糖配方奶粉。若出现发热、血便、持续呕吐或体重不增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除轮状病毒感染、牛奶蛋白过敏等病理性因素。日常可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