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胃动力、调节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免疫异常、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
1、抑制胃酸分泌:
胃酸过多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以及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这类药物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为胃黏膜修复创造条件。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疗效。
2、保护胃黏膜:
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可形成保护层覆盖糜烂面,促进上皮细胞再生。胶体果胶铋兼具黏膜保护和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便秘等副作用,需注意观察排便情况。
3、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标准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铋剂。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是常用抗生素组合,治疗失败时需进行药敏试验。根除治疗后需复查确认疗效。
4、改善胃动力:
胃动力异常会延缓糜烂面愈合,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合并胆汁反流时可加用铝碳酸镁中和胆汁酸。用药需避开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时间。
5、调节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有助于胃黏膜修复。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及腌制食品。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可改善萎缩性病变。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加重病情。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温度适宜,以易消化的粥类、面食为主,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等健脾食物。避免空腹食用酸性水果,餐后1小时内不宜平卧。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以增强体质。定期胃镜复查监测病变进展,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冬季注意胃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热敷上腹部缓解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