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的人容易食物中毒主要与肉类加工储存不当、致病微生物污染、烹饪方式错误等因素有关。肉类中可能含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若处理不当会导致感染性食物中毒。
1、加工储存不当肉类在屠宰、运输或储存过程中若温度控制不当,细菌会快速繁殖。鲜肉在4-60摄氏度环境中放置超过2小时即存在风险。建议购买后2小时内冷藏,冷冻保存的肉类解冻时应置于冷藏室,避免反复冻融。生熟肉需分开存放,使用专用刀具和砧板。
2、致病微生物污染沙门氏菌常见于禽类肠道,可通过粪便污染肉类;大肠杆菌可能存在于被污染的屠宰工具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加工人员皮肤伤口传播。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耐高温,常规烹饪可能无法完全破坏。感染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需用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治疗。
3、烹饪方式错误未彻底加热是常见原因,特别是厚切肉块中心温度可能不足。禽类需加热至74摄氏度以上,猪肉需达到63摄氏度并保持3分钟。烧烤时避免外层焦糊而内生,涮肉应保证汤底持续沸腾。加工过程中要避免生熟交叉污染,接触生肉后需彻底洗手。
4、肉类来源不安全未经检疫的私宰肉可能携带寄生虫或兽药残留。购买时应选择有检验标志的产品,避免来源不明的野味。某些地区流行的生食肉类习惯如醉虾、生腌等,存在感染寄生虫风险,建议充分加热后食用。
5、个体敏感性差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群体更易发病。胃酸分泌不足者难以杀灭摄入的细菌,慢性胃肠疾病患者症状会更严重。这类人群应确保肉类全熟,避免食用半熟牛排、溏心蛋等食品。出现持续呕吐或血便需及时就医。
预防肉类食物中毒需注意选购新鲜食材,冷藏保存不超过保质期。处理生肉后要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及器具,厨房台面定期消毒。烹饪时用食物温度计检测中心温度,剩余食物应快速冷却后冷藏。外出就餐避免选择卫生条件差的摊位,发现肉类有异味或黏液应立即丢弃。若进食后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可适量补充电解质水,症状加重需服用诺氟沙星胶囊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