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血压高在医学上是同一概念,均指血压持续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主要有静息状态下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家庭自测血压平均值超标、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异常等。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伤、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1、诊断标准差异临床诊断高血压需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测量标准。诊室测量要求非同日三次血压均超过140/90毫米汞柱,家庭自测血压标准为平均值超过135/85毫米汞柱,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阈值为全天平均值超过130/80毫米汞柱。这些差异反映了测量环境对血压数值的影响。
2、测量场景影响血压数值会因测量场景产生波动。诊室测量可能因紧张导致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家庭自测能反映真实血压状态但需规范操作,动态监测可识别夜间高血压和晨峰血压。不同场景的测量结果对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不同参考价值。
3、症状表现特征多数高血压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等非特异性表现。血压急剧升高时可出现视物模糊、胸痛、呼吸困难等高血压危象症状。症状的有无与血压升高程度并非绝对相关,无症状高血压更具隐匿危害。
4、病理机制区别原发性高血压占90%以上,与遗传、钠敏感、肥胖等因素相关;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明确病因引起。两者在治疗方案上存在差异,继发性高血压需针对原发病治疗,而原发性高血压以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控制为主。
5、并发症风险长期血压控制不良会损伤靶器官。心脏方面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方面增加脑卒中风险;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眼底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不同并发症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
建议高血压患者建立规律的血压监测习惯,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波动。定期进行心电图、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降压方案。出现血压波动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