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脓发炎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止痛处理、避免进水等方式急救。该症状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伤、真菌感染、异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
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除外耳道分泌物,避免用力掏耳导致损伤。生理盐水冲洗可辅助清洁,但需注意操作时头部倾斜使患耳朝下,防止液体流入中耳。清洁后保持耳道干燥,必要时用医用棉球暂时堵塞外耳道口。
2、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可局部抗感染。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接近体温,滴入后轻拉耳廓使药液充分接触患处。严重化脓时需先彻底清理脓液再用药,否则会影响药物吸收效果。
3、口服抗生素:
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适用于感染较重或伴随发热的情况。需注意青霉素过敏者应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用药期间禁止饮酒,需完成规定疗程以防复发。
4、止痛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缓解耳部疼痛,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耳周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温度控制在40℃左右为宜,每次不超过15分钟。避免使用冰块直接冷敷以防冻伤。
5、避免进水:
洗浴时用防水耳塞或涂凡士林的棉球保护患耳,游泳需暂停至痊愈。洗头可采用仰卧位由他人协助冲洗,结束后立即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禁止自行用器械掏耳或滴入偏方药液。
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鲜枣等增强免疫力。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防止鼻咽部分泌物经咽鼓管逆行感染。若48小时内症状无改善或出现高热、眩晕、面瘫等表现,需立即就诊排除乳突炎等严重并发症。恢复期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变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