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加速骨骼愈合、恢复关节功能、降低血栓风险。术后康复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
1、促进血液循环术后早期适当活动可刺激局部微循环,增加手术区域血氧供应。卧床期间下肢踝泵运动能预防深静脉血栓,上肢握拳练习可减轻水肿。血液循环改善后有助于清除局部代谢废物,为组织修复提供营养支持。
2、防止肌肉萎缩制动超过72小时即可出现肌肉蛋白分解,持续不活动会导致肌纤维横截面积缩小。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能维持肌张力,后期抗阻训练可重建肌肉体积。肌肉力量恢复对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
3、加速骨骼愈合力学刺激能激活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痂形成。骨折术后在医生允许下进行轴向应力训练,可刺激骨小梁按力学方向重建。但需严格避免剪切力或旋转力,内固定患者要遵循负重渐进原则。
4、恢复关节功能关节置换术后持续被动活动能预防粘连,主动屈伸练习可增加滑液分泌。膝关节术后需重点训练伸直功能,肩关节术后要预防冻结肩。功能锻炼需配合疼痛管理,活动度应控制在轻微可耐受范围内。
5、降低血栓风险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淤滞是血栓形成主因。踝关节环绕运动能使腓肠肌发挥泵作用,每天进行数百次可有效预防下肢血栓。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结合气压治疗,高危患者要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骨科术后康复需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2-4周后逐步增加主动训练。锻炼前后可局部热敷缓解僵硬,冰敷控制肿胀疼痛。蛋白质摄入应达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助于骨愈合。睡眠时保持患肢抬高,定期复查评估愈合进度,出现异常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