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通常需要暂停母乳喂养3-5天,具体时间需结合黄疸程度和医生建议调整。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因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的生理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多数不影响健康。
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期间,黄疸水平通常会明显下降。此时可改用配方奶喂养,并每日监测胆红素值。若胆红素值下降超过原有水平的20%-30%,且婴儿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可考虑逐步恢复母乳喂养。恢复初期建议采取混合喂养方式,逐步增加母乳比例。
少数情况下,即使暂停母乳5天后黄疸仍未消退,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这类情况可能伴随嗜睡、拒奶、发热等症状,或胆红素值持续超过安全范围。此时应立即就医排查胆道闭锁、溶血性疾病等病因,避免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
暂停母乳期间,母亲应定时用吸奶器排空乳房以维持泌乳功能。恢复母乳后,可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日常需观察婴儿皮肤黄染范围是否缩小、大便颜色是否正常。若黄疸反复或加重,需再次就医评估。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均衡,避免摄入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含β-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