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癌。胃炎长期不干预主要会导致胃黏膜持续损伤、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贫血风险增加、癌变概率上升。
1、胃黏膜持续损伤慢性炎症反复刺激会导致胃黏膜萎缩或肠上皮化生,胃壁保护层变薄。胃酸侵蚀可能形成糜烂灶,伴随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需通过胃镜检查评估损伤程度,必要时使用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黏膜保护剂。
2、消化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异常和胃动力下降会影响食物分解,出现早饱、嗳气、反酸等症状。长期可能诱发胆汁反流,损伤食管黏膜。建议少食多餐,避免高脂饮食,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物。
3、营养吸收障碍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影响蛋白质消化,内因子缺乏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乏力、手脚麻木等表现。需定期监测血清营养指标,必要时补充复合维生素或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4、贫血风险增加胃黏膜糜烂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萎缩性胃炎伴发的内因子缺乏可能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需进行血常规和铁代谢检查,及时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注射液。
5、癌变概率上升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区域可能出现异型增生。建议40岁以上患者每1-2年进行胃镜精查,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考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干预措施。
胃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度饮酒。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出现黑便或持续消瘦需立即就医。适当食用山药、秋葵等富含黏液蛋白的食物有助于胃黏膜修复,但症状持续加重时须及时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