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积水通常是指中耳积液,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中耳炎等原因引起。中耳积液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治疗。
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连接中耳与鼻咽部,负责调节中耳气压平衡。当咽鼓管因炎症、肿胀或结构异常导致功能障碍时,中耳内负压会促使黏膜分泌液体形成积液。常见于感冒、鼻窦炎或气压骤变后,儿童因咽鼓管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可通过捏鼻鼓气、咀嚼口香糖等促进咽鼓管开放,严重者需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缓解肿胀。
2、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鼻咽部炎症时,病原体可能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刺激黏膜产生炎性渗出物。患者多伴有发热、鼻塞等症状,积液初期为浆液性,继发细菌感染后可转为脓性。需针对原发病使用抗病毒药或抗生素,如奥司他韦、阿莫西林等,同时配合鼻腔减充血剂改善引流。
3、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刺激导致鼻黏膜水肿,可能阻塞咽鼓管开口。组胺释放还会增加黏膜血管通透性,使中耳渗出增多。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耳积液多为淡黄色清亮液体。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或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控制局部过敏反应。
4、腺样体肥大儿童腺样体过度增生可能直接压迫咽鼓管咽口,阻碍中耳通气引流。长期张口呼吸、睡眠打鼾是其典型表现,积液反复发作可导致传导性耳聋。轻度肥大可通过鼻用激素控制,重度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多数患儿积液可自行吸收。
5、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可能转为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内持续存在无菌性渗出。慢性炎症导致黏膜纤毛功能受损,积液黏稠难以排出。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液平或气泡,可选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排液,顽固性积液需鼓膜穿刺或置管引流。
耳积水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保持鼻腔通畅有助于预防复发。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以防分泌物黏稠。儿童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避免语言发育受影响。若积液持续超过3个月或出现耳痛、眩晕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评估手术治疗必要性。游泳时佩戴耳塞,感冒期间可多做吞咽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