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病速度、病程长短、病理特征及预后。急性肾炎起病急骤,病程多在数周至数月,通常与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关;慢性肾炎起病隐匿,病程超过3个月,多由长期肾脏损伤导致。两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肾脏功能损害程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1、起病速度急性肾炎常由链球菌感染后诱发,表现为突发血尿、蛋白尿和水肿,症状在感染后1-3周出现。慢性肾炎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蛋白尿或夜尿增多,患者往往难以察觉具体发病时间。急性肾炎的水肿多为晨起眼睑浮肿,而慢性肾炎的水肿多从下肢开始并逐渐加重。
2、病理特征急性肾炎病理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驼峰样"改变。慢性肾炎则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等不可逆损伤。急性肾炎尿检可见变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管型,慢性肾炎尿蛋白定量通常持续超过1克/24小时。
3、病程进展急性肾炎多数患者在6-8周内自发缓解,少数可进展为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呈缓慢进行性发展,最终可能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炎肾功能损害多为暂时性,慢性肾炎则伴随持续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4、治疗原则急性肾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限制钠盐摄入、控制血压,严重时需短期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慢性肾炎需长期管理,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延缓病情进展。
5、预后差异急性肾炎90%以上儿童患者可完全康复,成人痊愈率约60-80%。慢性肾炎预后较差,5-20年内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急性肾炎治愈后通常无须特殊随访,慢性肾炎患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指标。
肾炎患者应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5克,优先选择鱼肉、鸡蛋白等易吸收蛋白。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建议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或游泳。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降压药或利尿剂剂量,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血肌酐等指标。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