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受伤后可通过休息制动、冷热敷交替、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促进恢复。常见原因包括运动损伤、外力撞击、慢性劳损等。
1、休息制动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使用护具或弹力绷带固定受伤部位。踝关节扭伤建议采用RICE原则,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严重骨折需石膏固定4-6周,避免患肢负重。
2、冷热敷交替受伤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使用暖水袋或红外线理疗仪,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为宜。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外用药膏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伴随严重肿胀可配合迈之灵片等消肿药物。开放性伤口需定期消毒换药。
4、物理治疗恢复期可采用超声波、冲击波等物理疗法软化瘢痕组织。关节僵硬者可进行蜡疗或水中运动,水中浮力可减轻关节负荷。低频电刺激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
5、康复训练拆除固定后逐步开展踝泵运动、抗阻训练,使用平衡垫恢复本体感觉。跟腱损伤需进行离心训练,初期避免跳跃动作。训练强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每周递增10%负荷。
恢复期间建议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鸡蛋、西蓝花,促进组织修复。睡眠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日常穿硬底鞋保护足弓。若3周后仍存在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需复查排除韧带断裂、隐匿性骨折等可能。康复后期可通过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逐步恢复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