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抢救原则是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同时预防感染和并发症。产后出血是
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的紧急情况,可能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等原因引起。抢救的关键在于及时识别、快速干预和综合治疗。
1、迅速止血
产后出血的首要任务是止血。根据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 子宫收缩乏力:通过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如催产素)或前列腺素类药物促进子宫收缩。
- 胎盘残留:手动剥离胎盘或进行清宫手术,确保子宫内无残留组织。
- 产道损伤:缝合裂伤部位,修复受损组织。
2、补充血容量
大量失血会导致休克,需立即补充血容量:
- 静脉输液: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维持血压稳定。
- 输血:根据失血量输注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纠正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
3、纠正休克
休克是产后出血的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评估休克程度。
-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4、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产后出血后,感染风险增加,需采取预防措施:
- 抗生素治疗:根据情况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子宫内膜炎或败血症。
- 监测凝血功能:定期检查凝血指标,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5、心理支持与后续护理
产后出血对产妇心理影响较大,需提供心理支持:
- 心理疏导:帮助产妇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 营养支持:补充铁剂、维生素等,促进身体恢复。
- 定期复查:监测子宫恢复情况,预防远期并发症。
产后出血的抢救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护理团队的紧密配合。及时识别出血原因、快速采取有效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产妇及家属应了解产后出血的风险,积极配合治疗,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