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心电图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等综合评估。
1、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劳力性胸痛或胸闷,可放射至左肩臂、下颌等部位,部分患者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非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等,易与消化系统疾病混淆。老年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或无症状心肌缺血。
2、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肌核素显像能检测心肌灌注缺损。心脏磁共振可评估心肌存活状态,CT冠状动脉成像能初步判断血管狭窄程度。负荷试验诱发的心肌缺血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3、心电图特征静息心电图可能出现病理性Q波、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一过性ST段抬高或压低。运动负荷试验中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超过1毫米具有诊断意义,部分患者可记录到心律失常表现。
4、实验室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在急性缺血时可升高,BNP水平可反映心功能状态。血脂异常、血糖升高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评估指标。炎症标志物如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性。
5、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主要血管直径狭窄超过50%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左主干病变或三支血管病变提示预后不良。血管内超声能进一步评估斑块性质。
确诊缺血心肌病需结合危险因素评估与客观检查结果,典型病例通过无创检查即可诊断,复杂病例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日常管理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并规律用药。建议每3-6个月复查心脏功能,出现胸痛加重或活动耐量下降应及时就医。饮食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肌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