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脓、有臭味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湿疹、鼓膜穿孔、胆脂瘤型中耳炎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抗过敏治疗、鼓膜修复手术、病灶清除手术等方式处理。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掏耳或延误治疗。
1、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感染常因掏耳损伤或进水导致,表现为耳痛、黄色脓性分泌物伴异味。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严重时可口服头孢克洛。避免游泳或佩戴耳机,防止加重炎症。
2、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继发于感冒,脓液经鼓膜穿孔流出时会产生臭味。需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若反复发作可能需鼓室成形术。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3、外耳道湿疹过敏体质者易发,耳道渗出液与皮屑混合后产生异味。可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口服氯雷他定缓解瘙痒。日常避免接触洗发水等刺激性物质,保持耳周皮肤清洁干燥。
4、鼓膜穿孔外伤或炎症导致的鼓膜破损会使中耳分泌物外溢,合并感染时脓液有腐臭味。小穿孔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治疗期间禁止潜水或乘坐飞机,防止气压变化损伤内耳。
5、胆脂瘤型中耳炎角质上皮堆积形成胆脂瘤,破坏骨质并产生恶臭脓液。需手术清除病灶并行乳突根治术,术后定期换药。该病易复发,出现听力下降或头晕需立即复查。
日常护理需注意避免用棉签过度清洁耳道,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发热、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提示感染扩散,须急诊处理。儿童患者家长应监督用药,防止抓挠患耳。恢复期定期复查耳内镜,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