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否严重需根据病理类型判断,多数胃息肉属于良性病变,主要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特殊类型息肉等类型。
1、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通常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关。这类息肉直径多小于1厘米,表面光滑呈半球形,极少发生恶变。胃镜检查发现后可钳除或定期随访,无须特殊治疗。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抑酸药物。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多继发于慢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于胃窦部。息肉表面可呈分叶状,直径多在0.5-1.5厘米之间,癌变概率较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息肉可自行消退,较大息肉需内镜下切除。建议患者完善碳13呼气试验检测。
3、炎性息肉炎性息肉是胃黏膜对慢性炎症刺激的反应性增生,常伴随糜烂性胃炎或胃溃疡出现。息肉质地较脆易出血,但基本无恶变倾向。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可选用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胃黏膜保护剂,配合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物。
4、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尤其直径超过2厘米的绒毛状腺瘤恶变风险较高。内镜下可见息肉表面血管紊乱、结构不规则,需完整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术后每6-12个月需复查胃镜,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可能需追加外科手术。
5、特殊类型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胃内多发息肉,此类患者需终身监测。部分胃息肉综合征可能伴随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镜检查应同时关注十二指肠病变。对于广泛分布的息肉群,需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发现胃息肉后应完善病理活检明确性质,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腌制、烧烤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食物,戒烟限酒。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胃镜,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增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摄入,促进黏膜修复。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规范完成四联疗法根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