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的急腹症,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便等症状。肠套叠可能与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感染、肠道息肉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处理。
1、肠道蠕动异常儿童肠道发育不完善时,肠蠕动节律紊乱可能导致肠管异常套叠。典型表现为突发哭闹、蜷缩身体,腹痛缓解期可短暂恢复活动。家长需立即禁食并送医,医生可能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必要时使用开塞露辅助通便。
2、肠道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可引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成为肠套叠诱因。患儿常伴发热、腹泻等前驱症状,后期出现胆汁性呕吐。确诊后需静脉补液,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控制感染。
3、肠道解剖异常梅克尔憩室、肠息肉等先天结构异常易形成肠套叠起点。症状反复发作且灌肠复位失败率较高,腹部超声可见靶环征。此类情况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预防感染。
4、饮食因素辅食添加过早或食物过敏可能刺激肠道痉挛。好发于4-10个月婴儿,腹痛发作时可见下肢屈曲、面色苍白。家长应暂停新添加辅食,就医后配合医生进行温水灌肠复位治疗。
5、遗传代谢病囊性纤维化等疾病导致肠黏液分泌异常时,可能诱发慢性肠套叠。患儿多伴有营养不良、脂肪泻等表现,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治疗需联合消化科与营养科,补充胰酶肠溶胶囊改善消化功能。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或血便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肠坏死。治疗期间保持患儿安静,术后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开始。日常注意科学添加辅食,避免腹部受凉,定期体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