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多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及腹部包块。
1、发病机制肠套叠多由肠蠕动节律紊乱引发,常见回盲部肠管套入结肠。婴幼儿肠系膜固定不完善、肠道淋巴组织增生等因素可增加发病概率。部分病例与病毒感染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关,少数继发于肠息肉或梅克尔憩室等解剖异常。
2、典型症状突发阵发性剧烈哭闹是主要早期表现,发作时双腿蜷曲,间歇期可暂时安静。随后出现反射性呕吐,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含胆汁。发病6-12小时后排出果酱样血便,右侧腹部多可触及腊肠样包块。晚期可出现脱水、发热等全身症状。
3、诊断方法腹部超声是首选检查,可见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空气灌肠造影兼具诊断和治疗作用,X线可见杯口状充盈缺损。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晚期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需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鉴别。
4、非手术治疗发病48小时内首选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可达80%。操作前需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复位后需禁食观察。水压灌肠适用于基层医院,但需警惕肠穿孔风险。成功复位后应口服活性炭观察排便,确认无复发迹象。
5、手术治疗灌肠失败、疑似肠坏死或病程超过48小时需行剖腹探查。手法复位时需轻柔挤压套叠头部,复位后检查肠管活力。出现肠坏死需切除吻合,梅克尔憩室等原发病变应同期处理。术后需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
家长发现婴儿异常哭闹伴呕吐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感染相关性肠套叠概率。术后患儿需定期随访,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