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可通过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精神萎靡等症状判断。肠套叠通常由病毒感染、肠道蠕动异常、肠道解剖结构异常、肠道息肉或肿瘤、饮食改变等原因引起,需及时就医处理。
1、腹痛肠套叠患儿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双腿屈曲至腹部,面色苍白,发作间歇期可暂时安静。腹痛可能与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有关,当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时,肠系膜受牵拉导致剧烈疼痛。家长需注意记录腹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喂食加重肠道负担。
2、呕吐早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或粪渣样物。肠道梗阻导致内容物反流是主要原因,伴随肠管水肿加重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家长应暂时禁食禁水,及时清理口腔防止误吸,观察呕吐物性状变化。
3、血便特征性果酱样血便多在发病后6-12小时出现,因套叠肠管缺血坏死导致黏膜出血。家长需保留排泄物样本供医生查验,注意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鉴别。血便出现提示病情进展,需紧急就医。
4、腹部包块右上腹或中上腹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质地稍硬且有压痛。这是套叠肠段形成的典型体征,在患儿安静时更易触及。家长不要用力按压腹部,避免造成肠管进一步损伤。
5、精神萎靡随着病情发展,患儿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等全身症状,与脱水、电解质紊乱或肠坏死毒素吸收有关。此时需立即前往急诊,可能需要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
家长发现疑似症状时,应记录症状出现时间、频率和演变过程,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描述喂养史、排便情况以及有无类似家族史。治疗期间遵循医嘱禁食,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低渣易消化的米汤、稀释果汁等。定期随访复查腹部超声,观察有无复发迹象。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突然改变辅食种类,合理控制单次进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