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可通过密切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清除血肿、控制颅内压、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撞击、血管撕裂、凝血功能障碍、高龄脑萎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引起。
1、密切观察:
对于少量出血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需住院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每2小时评估一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动态复查头部CT观察血肿变化。若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或意识障碍加重,需立即干预。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氨甲环酸控制出血、呋塞米减轻脑水肿。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需使用维生素K拮抗抗凝作用。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出血。
3、手术清除血肿:
当血肿厚度超过10毫米或中线移位大于5毫米时,需行钻孔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急性硬膜下血肿多采用大骨瓣开颅,慢性血肿可选择微创钻孔引流。术后需留置引流管24-48小时。
4、控制颅内压:
采取头高30度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监测颅内压维持在20毫米汞柱以下,脑灌注压不低于60毫米汞柱。严重者可考虑亚低温治疗,核心温度控制在32-34摄氏度。
5、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及认知康复。针对偏瘫患者进行Bobath技术训练,失语症患者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康复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重度损伤者需持续1年以上。
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补充优质蛋白质60-80克,多食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K。避免剧烈运动及头部震动,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定期复查头部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