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通过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中医调理及预防感染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遗传因素、化学毒物接触、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及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免疫抑制治疗: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是标准治疗方案,适用于非重型及无合适供体的患儿。该疗法通过抑制异常免疫反应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治疗周期通常需6个月以上,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
2、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重型再障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年轻且有HLA相合供体的患儿。移植前需进行强化免疫抑制预处理,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3、支持治疗:
包括成分输血纠正贫血和出血倾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症状。对于粒细胞缺乏患儿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需输注血小板预防颅内出血。
4、中医调理:
采用补肾填精类中药如当归补血汤、左归丸等辅助治疗,可改善骨髓微环境。针灸选取足三里、肾俞等穴位刺激造血功能,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
5、预防感染: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饮食需高压灭菌处理,水果需去皮食用。定期进行口腔护理和皮肤消毒,接触患儿前需严格洗手消毒。
患儿日常需保持高蛋白、高铁饮食,适量食用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食物。居住环境应保持恒温避免受凉,选择室内温和运动如瑜伽、八段锦等增强体质。治疗期间每两周复查血常规,出现发热、皮肤瘀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家长应学习基本护理知识,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影响血小板的药物,保持积极心态配合长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