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下降最明显的部位通常是腰椎和股骨近端。这两个区域因承重和代谢活跃的特点,容易在骨质疏松时出现显著骨量流失,具体表现与脊柱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风险密切相关。
1、腰椎:
腰椎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代谢转换率是皮质骨的8倍。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缺乏,破骨细胞活性增强,腰椎骨量每年可流失3%-5%。早期表现为腰背隐痛,严重时发生椎体楔形变或压缩性骨折,出现身高缩短、驼背。
2、股骨近端:
股骨颈和转子间富含松质骨,力学负荷集中。骨密度每下降1个标准差,髋部骨折风险增加2.5倍。此处骨折后20%患者在1年内死于并发症,50%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
3、桡骨远端:
前臂远端1/3处皮质骨较薄,绝经后女性跌倒时易发生Colles骨折。该部位骨密度检测可早期预测全身骨质疏松风险,但骨量流失速度低于中轴骨。
4、跟骨:
跟骨是体质量负荷最大的外周骨,超声骨密度检测常作为筛查手段。其骨小梁结构变化可反映全身骨代谢状态,但受局部软组织厚度影响较大。
5、肋骨:
肋骨骨皮质较薄,严重骨质疏松时可能发生自发性骨折。多发肋骨骨折会限制呼吸运动,但临床检出率低于椎体骨折。
建议每日摄入800-1000毫克钙元素和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优先通过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和鱼类补充。进行快走、太极拳等负重运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及碳酸饮料。65岁以上人群或存在骨折高危因素者,应每年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已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类或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