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2椎体压缩性骨折多数情况下属于中度严重损伤,具体严重程度与压缩程度、是否合并神经损伤及基础疾病有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骨折压缩比例、脊髓受压情况、骨质疏松程度、年龄及并发症风险。
1、压缩比例:
椎体压缩不超过原高度1/3时通常保守治疗,超过1/2可能需手术干预。压缩程度直接影响脊柱稳定性,严重压缩可能导致后凸畸形。
2、神经损伤:
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时会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这类情况需急诊手术减压。神经损伤程度决定远期康复效果。
3、骨质疏松: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愈合缓慢,易发生二次塌陷。骨密度检测可评估骨折风险,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4、年龄因素:
年轻患者多因高能量损伤导致,常伴多发伤;老年患者低能量跌倒即可致病,但心肺功能差会增加手术风险。
5、并发症风险: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会延缓康复进程。
建议伤后立即佩戴支具保护,避免脊柱扭转动作。康复期需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逐步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三个月内禁止负重劳动,睡眠时保持脊柱轴线平直,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饮食应增加乳制品、深海鱼类摄入,配合脉冲电磁场等物理治疗促进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