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引起的过敏反应大多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发生,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延迟至48小时甚至更久,如果出现明显不适,应尽快就医。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红肿、瘙痒、皮疹,严重者可能会有呼吸困难或全身反应。
1、过敏反应的原因
狂犬疫苗注射后的过敏反应是由于个体对疫苗成分的过敏引起的。可能的原因包括遗传过敏体质如对佐剂、防腐剂过敏、自身免疫失调,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比如某些特殊疾病如哮喘或荨麻疹史会增加过敏风险。特别极少数情况下,疫苗批次的问题或接种时的技术不当也可能诱发身体不适。
2、可能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轻度过敏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瘙痒、压痛,这种情况在注射后的数小时内可能出现,通常不需要特别处理,会自行缓解。中度过敏可能引发皮疹、呼吸道刺激,如咳嗽或轻微喘息,而严重的过敏如过敏性休克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降低,通常出现在注射后的几分钟到数小时内,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3、处理与预防建议
若出现局部不适,如仅有红肿,可使用冷敷并保持局部清洁;瘙痒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
如果皮疹扩散或出现呼吸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经医生判断后使用药物如肾上腺素或激素治疗。
预防方面,在接种前可以告知医生自身过敏史,以确认是否适合接种疫苗或是否需要准备抗过敏药物。另外,接种后建议在接种点观察至少30分钟,预防急性过敏反应。
尽管狂犬疫苗过敏反应多在24小时内出现,但个体差异可能会使部分人延迟反应。如果接种后出现任何疑似不适,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保证安全。狂犬病的致死率极高,因此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仍是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