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有糜烂可能导致体重下降,常见原因包括消化吸收障碍、进食减少、炎症消耗及潜在并发症。体重下降通常与胃黏膜损伤程度、病程长短及个体代偿能力相关。
1. 消化吸收障碍胃黏膜糜烂可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导致蛋白质、铁等营养素吸收减少。建议调整饮食为低渣软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肠溶片或多酶片等助消化药物。
2. 进食减少餐后腹胀、疼痛等症状易引发畏食反应。家长需记录患儿进食量,选择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硫糖铝混悬凝胶或枸橼酸铋钾颗粒保护胃黏膜。
3. 炎症消耗慢性炎症状态会增加能量消耗,可能伴随贫血、低蛋白血症。需检测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确诊后可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或法莫替丁片控制炎症。
4. 并发症影响长期糜烂可能引发胃溃疡或幽门梗阻,进一步限制摄食。胃镜检查明确病变范围后,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要内镜下止血或黏膜切除术等干预。
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变化,每日增加1-2餐点心,优先选择鱼肉、豆腐等高蛋白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加重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