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通过调整饮食、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调节胃酸分泌、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免疫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过冷过热、油腻及腌制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摄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等,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饮食调理有助于减轻胃黏膜炎症,改善腹胀、嗳气等症状。若存在营养不良,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
2、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之一,需采用四联疗法根除。常用药物组合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口苦、腹泻等不良反应,需完成14天疗程并复查。根除成功后能显著降低胃炎复发概率。
3、保护胃黏膜可选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瑞巴派特片、替普瑞酮胶囊等胃黏膜保护剂。这类药物能在胃黏膜形成保护层,促进上皮细胞修复,缓解胃痛、反酸症状。需注意铋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8周,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便秘或电解质紊乱。
4、调节胃酸分泌针对反酸、烧心症状可使用抑酸药物,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法莫替丁片。轻度胃酸过多者可选用铝镁加混悬液等抗酸剂。抑酸治疗需根据症状调整疗程,避免过度抑酸导致消化不良或肠道菌群失调。
5、中医调理中医辨证多属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可用香砂养胃丸、气滞胃痛颗粒等中成药。针灸选取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配合艾灸调理脾胃功能。中药治疗需结合体质辨证,避免盲目进补,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建议每餐七分饱,进食时细嚼慢咽,餐后适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戒烟限酒,慎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消瘦、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