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否严重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糜烂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表层损伤,萎缩性胃炎则涉及胃腺体减少,两者可能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但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变范围、是否伴随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等因素。
糜烂性胃炎多由急性刺激因素引起,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或应激状态。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或浅表溃疡,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灼痛、餐后饱胀或恶心。轻度糜烂可通过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治疗,配合低脂低刺激饮食,多数患者2-4周可改善。若反复出血或溃疡深达肌层,可能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
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胃黏膜腺体逐渐减少可能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出现消化不良、贫血等症状。诊断需依赖胃镜活检病理检查,C-13呼气试验可检测幽门螺杆菌。治疗重点在于根除感染(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联合克拉霉素胶囊)、补充维生素B12,并定期胃镜监测。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生属于癌前病变,需每1-2年复查。
建议完善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明确当前病情阶段。日常需避免腌制、烟熏食物,戒烟限酒,规律进食。若出现持续消瘦、呕血或黑便应立即就医。两种胃炎的管理重点不同,萎缩性胃炎更需长期随访,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均可有效控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