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手术通常不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需严格评估手术切口类型、患者感染风险及抗菌谱覆盖范围,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手术污染程度、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持续时间、植入物使用情况及院内感染流行病学数据。
1、手术污染程度:
清洁手术指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无菌部位的手术,感染风险低于2%。仅在特定高危情况如心脏瓣膜置换、关节置换等植入性手术中,可考虑短期预防性使用头孢唑林等一代头孢菌素。用药需在皮肤切开前30-60分钟开始,确保术中组织药物浓度达标。
2、患者基础疾病:
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3-5倍。需综合评估患者白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必要时联合感染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预防用药应选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皮肤定植菌有效的窄谱抗生素。
3、手术持续时间:
超过3小时的手术需考虑追加抗菌药物剂量。手术时间延长会导致初始给药浓度下降,增加切口感染风险。追加剂量一般为初始剂量的1/2,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可减少追加次数。
4、植入物使用情况:
涉及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等异物植入时,即使为清洁手术也需预防用药。推荐使用能穿透生物被膜的药物如万古霉素针对MRSA高危患者或联合利福平。用药周期通常不超过24小时,避免诱导耐药菌产生。
5、院内感染流行病学:
需参考本院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调整用药方案。MRSA高发地区应避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改用克林霉素。用药前需明确患者近期抗菌药物使用史及过敏史,避免交叉耐药。
术后应加强切口护理监测,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建议每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体温监测至少持续72小时。饮食方面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蛋类等促进组织修复。可进行深呼吸训练及踝泵运动预防静脉血栓,但避免剧烈活动导致切口张力增加。若出现持续发热或切口疼痛加剧,需立即进行血常规及切口分泌物培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