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早恋的?...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新华社记者就儿童心理问题采访魏...
-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 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连续...
-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 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
- 关于参加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培训的...
- 首次相遇--中法儿童青少年精神...
- 出生创伤对人生的影响
- 中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培训班...
- 父爱缺失给孩子的影响
- 2012记录李维榕.家庭治疗实...
- 喜欢自伤的女孩 --- 心理...
- 西班牙喂奶写真呼吁母乳喂养
- 关于自杀科普文章的评论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幸福婚姻法则
- 心理治疗为什么要收费
- 于丹谈家庭教育
- 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好吗?
- 无端猜疑为哪般?
- 人格和性格是一回事吗?
- 该如何告诉孩子有关死亡的事情?
- 表扬夸奖孩子的六项基本原则
- 做自己的情人
- 新学期开学之心理准备
- 抽动障碍孩子的呐喊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艺术
- 隔代抚养的利弊
- 催眠治疗
- 婚外情是男人的天性?
- 好妈妈也学儿童心理课程 推荐序
- 好妈妈的儿童心理课程
- 国内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及心理治...
- 好妈妈心理课读后感
- 爱是什么
- "孟母”之现代版
- 父母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 对俄狄普斯情结发展的思考
- 心酸的成长故事
- 心理治疗在精神科领域的必要性
- 俄狄普斯情结的发现
- 如何面对压力?
-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 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一个和谐的...
- 学校恐怖症的表现、治疗、预防
- 性交疼痛和阴道痉挛的治疗
- 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
-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 如何创造幸福?
- 社会应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精神健...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何为精神分析
- 强迫症患者就诊前须知
- 孩子为什么怕去上学?
- 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 心理...
- 家庭治疗有关问题回答
- 舞蹈治疗适用于那些人群?
- 花心男人最孤独
- 母子关系和内心安全感
- 和一位离异的女性想结婚,她的儿...
- 要让婚姻安然度过七年之痒
- 小组交流疏缓心理压力
-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
- 惊恐发作的表现和治疗(常常误诊...
- 改善记忆力的九个方法
- 健忘症的概念 表现与预防
- 如何给遭受创伤的孩子心灵抚慰?
- 团体治疗大师??欧文̶...
- 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感受
- 市级高考状元的考前心得
-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网上咨询回答
- 感情的相思使我无法静下心来备战...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 心理救援工作者应该早期介入
- 云南盈江心理救援在行动
-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
-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 父母管教太严厉孩子易患儿童缄默...
- 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 心理治疗随想
- 爱的联想
- 精神动力学治疗进食障碍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 强迫症的初步动力学分析
- 酒瘾 怎么办.
- 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
- 家庭治疗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青少...
- 神经症个案初步心理解析
- 宝宝为什么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
- 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需要强...
- 再谈孕妇与性生活注意事项
- 孕妇的性心理及其处理
- 孕妇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 女性怀孕期间的性心理
-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
- 孕妇的心理健康与胎儿的健康发育
- 孕妇的心理特征
-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
- 爱的意义
- 给尊敬的患者一封信
- 日益亲近 读后感
- 如何送孩子入托?
-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
- 如何面对有睡眠问题的孩子?
- 正确的恋爱方式??来自心理学家
- 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谈自杀...
- 家庭心理治疗简介
- 从早年依恋经历看婚恋方式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 评论
- 上海美丽女教师对我们的新书评论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团体心理治疗很有意思
- 早年安全依恋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
- 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及医院
- 家庭暴力,少了硝烟多了残酷
- 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 恋父情节和恋母情结(转发)
- 你有权力了解你的心理医生的如下...
- 离异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 奥巴马给孩子立的九条有心理学意...
- 母乳喂养好,还是人工喂养好?
- 母乳喂养有益宝宝身体健康
- 如何安然渡过婚姻七年之痒
- 家庭治疗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区别
- 从阿妈的奶到情人的话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书评
-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 撒贝宁《午间一小时》:生产快乐...
- 心理学家如何化解父子冲突?
-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
- 一夜情背后的化学物质
- 一夜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要不要打孩子?后果有多严重?
- 明星和富豪们为何频频自杀 ?
- 老李心底的高兴劲儿哪去了?抑郁...
- 爱情、欲望、浪漫和依恋
- 温柔而坚定的爱孩子
- 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 十年后再听李维榕老师讲课
- 养育儿子
- 童话背后的心理学
- 作者:刘华清|发布时间:2011-12-22|浏览量:725次
作者 高璇
我们听过的童话故事许多都出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所采集编写的童话集,也就是格林童话。虽然我们对许多童话都耳熟能详,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对它们的理解,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儿童文学的意义上。事实上,在德国除了文学界以外,童话的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许多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我曾经在德国戏剧作家Galli先生创办的剧院中工作和表演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很惊讶的认识到,童话原来还可以如此理解和运用。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
Galli先生在编写童话剧和普通话剧的同时,创立了一套在表演中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方法。其形式类似于精神科医师莫雷诺(Moreno)创始的心理剧,其根源则深植于德国格林童话中。
Galli先生在其著作中说,童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方珍宝。童话故事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经验,几乎可以覆盖人生的每个角落,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件事,每个问题,都可以通过与其相对应的童话来找到出路或解决办法。而每一则童话的本质,都在于“转变”二字。也就是说每个童话故事,都在讲述一个转变的过程。例如青蛙变王子(出处《青蛙王子》)、睡美人苏醒(出处《睡美人》)、磨房主女儿当上王后(出处《侏儒妖矮人》),这些都是直观的转变。还有汉斯在放下一切后得到的幸福(出处《幸福的汉斯》)、格丽特在对抗巫婆时的勇敢(出处《汉赛尔和格丽特》),这些则是内在的转变。
有许多父母抱怨,童话故事里残酷的事情太多,吃人的巫婆、血淋淋的房间、凶狠的大灰狼,这些怎么对孩子讲,孩子会害怕的。他们也忘记了这个“转变”。
童话到底适不适意对孩子讲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正如Galli所说,有一点要记住:父母在跟孩子讲童话的时候,最根本的守则是??绝对不可以将正在讲述的童话半途停止。一个童话故事必须要完整的一次性呈现。
童话对儿童的意义究竟何在?儿童心理学家贝托尔海姆(Bettelheim)说,儿童听童话的过程,实际是处理自己内心恐惧的过程。成人们都知道,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单纯美好的世界,而我们又常常以为孩子们的内心是纯净美好的,因此想要保护其幼小心灵不受世界之“恶”的破坏,出于这种保护的心态,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对孩子讲述世界丑恶的一面。其实不是这样。儿童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恐惧,这种恐惧,往往来自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完善。因为无知,所以更加恐惧。家长在对孩子讲述童话的过程,就是将孩子内心中杂乱的恐惧具体化。童话中的坏人形象几乎象征了世界上所有的丑恶:贪婪、嫉妒、欺骗、怀疑、报复…… 教给孩子们认识这些丑恶,比起只呈现给他们美好的事物来说,是一种更好的“保护”。
最重要的是,童话的结尾,通常是美好战胜了丑恶。这其实是在向儿童传递这样的信息:无论一件事物是多么令人恐惧,它最终都会被幸福和美好所取代。这又回到了GALLI所讲的守则:童话必须一次性讲完。如果只讲述了令人恐惧的过程,没有及时交待美好的“转变”,百害而无一利。比如有些家长讲小红帽的故事时,说到大灰狼一口吞掉了外婆,躺在床上装成外婆的样子等着小红帽的到来。讲到这里说:好了,该睡觉了,我们明天接着讲。这样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个孩子将在对大灰狼的恐惧中度过漫长的一夜。因为儿童自己是没有能力处理内心恐惧的。这就好像把一个人关在一间黑屋子里,完全不作任何指示,这个人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同样的,你把另一个人关进黑屋,却告诉他一小时后就能出来,并且有一顿丰盛大餐等着他。不言而喻,这两个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一个完整讲述的童话,对儿童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加了儿童对善恶的具体认知,更重要的是,童话中所蕴含的“转变”提高了儿童战胜恐惧的信念。
《青蛙王子》 格林童话中青蛙变王子的一瞬,在许多中文版本中被改成了公主之吻,原文并不是这么浪漫,故事是这样的: 公主在花园里玩父王给她的金球,不小心将球掉进花园的井里。正在公主伤心焦急时,从井中跳出一只青蛙,他声称只要公主答应他三个条件,他就可以把金球从井中取出。公主欣喜万分,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三个条件:用公主的杯子喝酒,在公主的盘子里吃饭,在公主的床上睡觉。然而等青蛙把金球从井中取出之后,公主却不顾她曾经的许诺,拿了金球就迅速跑回了宫殿。 青蛙追到宫殿里。公主无奈向父王讲述了经过。国王让公主履行自己的诺言。青蛙在公主的杯碟里吃喝过之后,提出他最后一个要求,就是睡到公主的床上。公主害怕极了,然而国王很严厉的告诉他,既然已经承诺了,就必须要去做。公主无奈,只好带青蛙进了自己的卧室。 恶心的青蛙爬上了公主的床,就在这一刻,公主再也不能忍受了。她终于鼓起勇气,拎起青蛙,将他狠狠的摔在墙上。这时候,怪事发生了。青蛙从地上慢慢爬起来,竟然变成了一个英俊潇洒的王子。 原来,王子是被巫婆诅咒。只有等到一个对他没有恐惧的女人才能将他从魔法中解救,这个女人就是公主。结局当然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总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做人要遵守诺言。但在德国本土,这个童话的意义是多重的。在Galli的话剧中,青蛙王子最常用来描述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稍有涉及。我们先来看这童话里的象征意义。 公主和父王:如果将女人的一生以婚姻作为分界点,那么在女人的前半生,影响她的男性就是父亲。女儿在父亲身边时,得到公主般的百般娇纵,却终有一天不得不离开父亲,到另一个男人身边。在这个童话中,父亲的形象是理智的,他严肃的告诫女儿,应该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青蛙与巫婆:父亲的宠爱将女儿变成高傲的公主;母亲对儿子的宠爱却将儿子变成青蛙,让我们来看看巫婆和青蛙的关系吧: 青蛙(Frosch)一词在德语中有另一个含义,形容比较龌龊、猥琐、没有教养,不尊重女性的男人。在童话的开篇,女性以公主的身份出现,男性则以青蛙的身份的出现。这比喻了一部分女性的心理状态。她们以清纯高傲的公主自居,而男性在她们心目中都不过是龌龊的青蛙。 当然男性并不是生来就是青蛙的,童话中巫婆把王子变成青蛙,把他禁锢于水底,就像一位溺爱儿子的母亲,想把他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遇到这样的男性,他们在母亲的娇惯下,缺乏一定的修养,不独立,不懂得家务,懒散,大男子主义。这样的儿子通常在生活上对母亲非常依赖,也因此让母亲获得了更多的满足感,无论他们有怎样的举止,都被母亲视为最好的。当然,这样的男人不可能成为女人心中的理想丈夫,尤其是自认为“公主”的女人们。 同样以婚姻作为分界点,男人的前半生受母亲影响,变成青蛙,后半生则需要另一个女人来帮他完成王子的转变。现在就说到这个童话中最重要的一层关系了--伴侣关系: 公主是一辈子和青蛙生活在一起,还是让青蛙进行一个根本的“转变”呢? 童话的结局当然是美好的,青蛙最终变成了王子。回到我们都读过的另一种版本:是公主温柔的吻了青蛙,于是青蛙变成了王子。这个结局很浪漫,因为这里的转变是用爱情的力量完成的。可惜,现实哪有这样浪漫,这只是改编者或者说是许多女性的一厢情愿。爱情并不能让一个女人拥有改变男人的力量,因为这个爱在男人那里很容易和他浸淫多年的母爱混淆,妻子变成另一个母亲,那真是太糟了!要完成青蛙到王子的转变,需要的是一种与爱相反的力量。童话原著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公主忍无可忍,终于愤怒了,将青蛙狠狠的摔在墙上…… 公主的愤怒和勇气解救了王子。这似乎有点不打不成器的意味。但要把一个青蛙变成王子,要把一个男孩从母爱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责任感的男人,女人是需要勇气,需要爆发力的。 在许多婚姻(伴侣)关系中,无数的琐事让女人对男人产生不满:回家就趴电脑前打游戏;吃饭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脚永远散发着臭味;对妻子不懂得体贴……这样的男人无疑是青蛙的典型。有的女人爱屋及乌选择迁就;有的嗤之以鼻选择眼不见心不烦,这都是回避;还有的女人则整日将这些事儿挂在嘴边唠唠叨叨,批评对方,这些都是错误的“解救”方法。前两者的女性容易让自己心里积怨日深,不知不觉造成关系中的大裂痕,等到爆发的时候为时已晚。后者则缺乏足够的爆发力,反而造成男性的反感和逆反心理,索性“青蛙”到底。 正确的方法是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爆发力,直接面对问题。可以是谈话,可是是争吵,但语言要击中要害。这个“适当”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而且因人而异。在GALLI的童话心理剧中,公主和青蛙的角色把生活中的问题浓缩化了,男女双方通过公主和青蛙的角色扮演,一可以加深理解对自己在两性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二可以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双方的张力和爆发力,从而摸索出青蛙转变所需要的正确力度。 然而不管方法怎样,这个“转变”,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青蛙”愿意变成“王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Galli以《青蛙王子》为基础创作的一部反应夫妻关系的现代生活剧,越来越少的男性愿意扮演里面的“青蛙”角色。这也可能意味着,在现代生活中,愿意被女人改变的男人也越来越少,对他们来说,变不变王子跟本无所谓。在我们身边许多角落,都发生着这样的故事:每天晚上夫妻吵架,妻子把丈夫狠狠“摔在墙上”,希望能变出个王子,然后一觉醒来,身边躺着的还是那个让人恨不成钢的“青蛙”。 正如Galli童话剧《青蛙王子》中老国王说的最后一句台词: 每个男人在他的生命中都至少会遭遇一次被女人扔到墙上的经历。然而他会变成王子,还是依然是一只青蛙?谁知道呢。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