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早恋的?...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新华社记者就儿童心理问题采访魏...
-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 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连续...
-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 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
- 关于参加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培训的...
- 首次相遇--中法儿童青少年精神...
- 出生创伤对人生的影响
- 中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培训班...
- 父爱缺失给孩子的影响
- 2012记录李维榕.家庭治疗实...
- 喜欢自伤的女孩 --- 心理...
- 西班牙喂奶写真呼吁母乳喂养
- 关于自杀科普文章的评论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幸福婚姻法则
- 心理治疗为什么要收费
- 于丹谈家庭教育
- 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好吗?
- 无端猜疑为哪般?
- 人格和性格是一回事吗?
- 该如何告诉孩子有关死亡的事情?
- 表扬夸奖孩子的六项基本原则
- 做自己的情人
- 新学期开学之心理准备
- 抽动障碍孩子的呐喊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艺术
- 隔代抚养的利弊
- 催眠治疗
- 婚外情是男人的天性?
- 好妈妈也学儿童心理课程 推荐序
- 好妈妈的儿童心理课程
- 国内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及心理治...
- 好妈妈心理课读后感
- 爱是什么
- 童话背后的心理学
- "孟母”之现代版
- 父母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 对俄狄普斯情结发展的思考
- 心酸的成长故事
- 心理治疗在精神科领域的必要性
- 俄狄普斯情结的发现
- 如何面对压力?
-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 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一个和谐的...
- 学校恐怖症的表现、治疗、预防
- 性交疼痛和阴道痉挛的治疗
- 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
-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 如何创造幸福?
- 社会应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精神健...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何为精神分析
- 强迫症患者就诊前须知
- 孩子为什么怕去上学?
- 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 心理...
- 家庭治疗有关问题回答
- 舞蹈治疗适用于那些人群?
- 花心男人最孤独
- 母子关系和内心安全感
- 和一位离异的女性想结婚,她的儿...
- 要让婚姻安然度过七年之痒
- 小组交流疏缓心理压力
-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
- 惊恐发作的表现和治疗(常常误诊...
- 改善记忆力的九个方法
- 健忘症的概念 表现与预防
- 团体治疗大师??欧文̶...
- 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感受
- 市级高考状元的考前心得
-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网上咨询回答
- 感情的相思使我无法静下心来备战...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 心理救援工作者应该早期介入
- 云南盈江心理救援在行动
-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
-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 父母管教太严厉孩子易患儿童缄默...
- 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 心理治疗随想
- 爱的联想
- 精神动力学治疗进食障碍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 强迫症的初步动力学分析
- 酒瘾 怎么办.
- 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
- 家庭治疗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青少...
- 神经症个案初步心理解析
- 宝宝为什么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
- 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需要强...
- 再谈孕妇与性生活注意事项
- 孕妇的性心理及其处理
- 孕妇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 女性怀孕期间的性心理
-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
- 孕妇的心理健康与胎儿的健康发育
- 孕妇的心理特征
-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
- 爱的意义
- 给尊敬的患者一封信
- 日益亲近 读后感
- 如何送孩子入托?
-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
- 如何面对有睡眠问题的孩子?
- 正确的恋爱方式??来自心理学家
- 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谈自杀...
- 家庭心理治疗简介
- 从早年依恋经历看婚恋方式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 评论
- 上海美丽女教师对我们的新书评论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团体心理治疗很有意思
- 早年安全依恋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
- 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及医院
- 家庭暴力,少了硝烟多了残酷
- 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 恋父情节和恋母情结(转发)
- 你有权力了解你的心理医生的如下...
- 离异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 奥巴马给孩子立的九条有心理学意...
- 母乳喂养好,还是人工喂养好?
- 母乳喂养有益宝宝身体健康
- 如何安然渡过婚姻七年之痒
- 家庭治疗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区别
- 从阿妈的奶到情人的话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书评
-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 撒贝宁《午间一小时》:生产快乐...
- 心理学家如何化解父子冲突?
-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
- 一夜情背后的化学物质
- 一夜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要不要打孩子?后果有多严重?
- 明星和富豪们为何频频自杀 ?
- 老李心底的高兴劲儿哪去了?抑郁...
- 爱情、欲望、浪漫和依恋
- 温柔而坚定的爱孩子
- 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 十年后再听李维榕老师讲课
- 养育儿子
- 如何给遭受创伤的孩子心灵抚慰?
- 作者:刘华清|发布时间:2011-05-27|浏览量:1454次
作者 龙迪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
越来越多“浮出水面”的儿童性侵犯事件令人发指。调查显示,仅从去年1月至今年6月,在全国报刊和网站中公开报道、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儿童性侵犯案件就达36起。如果再加上其他社会机构接到的举报就更多了。此类案件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儿童性侵犯是指:18岁及以下未成年人所遭受的任何违背个人意愿,或非知情同意情况下发生的性活动。侵犯者是受害者熟悉的、相对处于权势地位的家人、亲属、熟人,也可以是同龄人或陌生人。
此类案件表现出一些相同特点:侵犯者基本都是孩子的熟人,以学校老师居多。孩子都曾受到侵犯者不同程度的恐吓、欺骗,“不听话”的孩子都受到当众指责。有的孩子告诉父母后不被信任,受到侵犯后行为退缩、噩梦不断、性格孤僻或变得“逆反”。同样,孩子的家人也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备感无助。
如何帮助那些遭遇不幸的家庭?研究表明,这类儿童的心理康复水平取决于他们此后经历了些什么,取决于家庭、特别是父母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程度。
期待孩子的创伤随着判决结果而消失,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在美国,一个4岁的女孩在幼儿园遭受老师性侵犯,她的母亲讲述自己陪伴孩子面对此后伤痛的七年时说:“与身体创伤不同的是,孩子遭受性侵犯没有明确的康复日期。如果没有精心的陪伴和治疗,孩子的心理创伤就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位妈妈特别提到,孩子的康复主要归功于一位有经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除了定期为孩子进行心理治疗,还指导妈妈理解孩子受伤后的诸多“反常”表现。而国内目前尚无专门的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很担心那些孩子未来的处境。
这些过来人的共同经历是,尽管当时告诉了母亲,企图得到保护,但母亲都不相信,或者还因“胡说”遭到父母的暴打,令性侵犯持续多年。在阴暗的童年里,她们想方设法与侵犯者周旋、保护自己。有个孩子一直都不信任任何人,连课间上厕所都要抱着书包。
她们常常噩梦连连,白天无精打采,不能专注于学习和游戏。情绪极不稳定,与同学打架、“破坏纪律”,显得十分“特别”。她们不仅经常受到侵犯者的当众指责,而且也被老师和“好孩子”疏远。几位母亲曾告诉我,孩子在遭受班主任性侵犯那段时间里,成绩下降、说谎、偷家里的钱、不愿上学等。可惜那时父母没往那方面想,以为是孩子不好,还打了孩子。
来自西方的研究表明,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系列精神症状,比如:恐惧、焦虑、抑郁、暴食或厌食、不喜欢自己的身体、对身体有异样感、低自尊、行为退缩、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药物滥用、自杀或企图自杀。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成人后多会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有人还会多次受害。
人们常常会以为性侵犯是伤害了一个女孩的贞操,令她终生生活在性的耻辱中。然而,从人权道德的角度来看,儿童性侵犯是对一个生命最彻底的摧残和剥夺。它可能给孩子造成以下四种严重伤害:
性伤害:在性侵犯关系中,侵犯者向儿童传达的是完全错误的性观念,孩子可能由此学会利用性满足自己,支配他人;或将性活动与负面情绪及记忆联系起来,从此对性产生厌恶,混淆性与情感的关系,并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过分专注于性,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耻辱感:孩子常常听到侵犯者这样的恐吓:“不听话就杀了你!”“要是说出去,学校就开除你、你妈就会死!”等等,甚至当众责备和贬低孩子。孩子会因保守黑色的秘密感到内疚和羞耻,在行为上变得孤立和退缩。当受侵害的事实被发现后,周围人往往报以负面反应,孩子更觉得自己是一件已经受损的物品。
背叛:很多侵犯者是孩子的熟人,比如老师、父母和亲友等。这让受侵犯的孩子感受到,本应关心和保护自己的成人背叛了自己。当受侵害的事实被揭露,孩子一旦缺乏父母的支持和保护,就会更加强化这种背叛感,出现愤怒、敌意、悲伤、抑郁、不信任他人、对人缺乏良好的判断等情绪。他们要么对亲密关系不舒服,要么就特别“黏人”,或者极度“逆反”,好像一个“问题儿童”。
无能为力感:伴随着成长,每一个儿童都会通过对自己身体和意志的控制,来树立对这个世界的信心。但在性侵犯关系中,儿童面对成人的侵害无力反抗,感到个人的权利微乎其微,既不能保护自己的身体,也不能让性侵犯停止。如果别人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自己就更加无能为力。这样的孩子经常做噩梦、抑郁、出现进食和睡眠障碍,甚至出走,可能被他人凌辱,或反过来欺凌他人。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伤害不仅出现在性侵犯的关系中,而且还可能出现在事发后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中。如果周围人对孩子的反应与侵犯者相似,比如恐吓、操纵、训斥、哄骗等,孩子就会受到“第二次创伤”。
想想看,这些创伤加在一起,孩子怎么能不上课走神?怎么能安心读书?对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重要了。有些孩子在受到侵犯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在噩梦中惊醒,眼前还会突然闪现可怕的情景。这是“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自然情绪反应。
假如父母感到无助,他们怎样关怀孩子?
西方研究发现,20%?40%的受害者在以后不出现精神症状。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儿童在诉说受侵害以后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极大地影响了创伤的康复。受害儿童能否从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那里获得更多支持,是影响他们康复的关键。然而,面对孩子的惨痛经历,父母往往很难给孩子提供持续有效的心理帮助。
每一个遭受性侵犯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痛苦的家庭。性侵犯不仅造成孩子的创伤经历,也成为整个家庭挥之不去的阴影。家庭常常为此经历很多复杂的变故,有的父母也在经历与孩子类似的创伤反应。
一位妈妈曾眼含热泪地对我说,她非常内疚,因为她未能及时发现孩子受害的迹象,甚至还惩罚过孩子。她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有的妈妈还会因孩子不告诉自己而感到愤怒:“她为什么会不信任我啊!”
有时,孩子长期压抑的对侵犯者的愤怒也会投射到关心自己的父母身上,令父母忧心忡忡。
不少父母表示,突然不知怎样管教孩子了。“以前我可以无拘无束地教育她,现在我就有顾虑了。可是,不管又不行。”特别是,当孩子表现出带有性色彩的行为时不知如何处理。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性只是成人的专利。
此外,父母也不能与周围人谈论这些内心挣扎,即使说了,也常常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歧视。
另外,家庭还可能遭遇很多现实困难,比如转学、换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生活适应问题。为不公正的司法判决而疲于奔命,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等。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给家庭提供足够的关怀和支持,重负之下的父母怎能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疗伤?怎能为孩子提供有益的支持和保护?
给孩子处理伤痕的时间 , 鼓励永远是最重要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帮助这些孩子不能只依靠某个部门、某项专业,而是需要跨部门合作、针对整个家庭进行帮助。因此我希望通过研究,从受害人及其家庭的角度,深入、真实地了解并呈现孩子遭受性侵犯被发现后,整个家庭的现实生活处境。不仅了解他们的困难和伤痛,也了解他们面对创伤的勇气、智慧、力量和希望。以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及其家人提供服务,并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给父母的建议
首先,不要内疚和自责!世界上没有全能的父母。孩子受伤害不是你的错,你和孩子都是受害者。
其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孩子可能会“不正常”,比如在噩梦中尖叫、捉弄父母、成绩下降、沉默寡言。有的孩子可能对身体接触非常敏感,拒绝你碰他,这些都是创伤反应,要给孩子时间处理伤痕。等孩子慢慢有了安全感,症状自然会消失。
你能做的是在他做噩梦时耐心陪伴他,告诉他:噩梦会缠绕他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是自然的。但可怕的场景不会永远跟着他。在他想和你说话时,注意倾听,试着从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要记住鼓励永远是最重要的。
同样,作为父母的也需要他人关注。要动员全家人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也可以找个能安慰你的人吐吐苦水。你的情绪平稳了,才能给孩子有益的帮助。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咨询。
有的父母为了保护孩子,尽量不对孩子“提这件事”。这样做不一定真能保护孩子,而是正在重复侵犯者的“保密要求”,这种忌讳可能会增加孩子的羞耻感。好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要求,做有关孩子的重大决定时,听取孩子自己的意见,孩子特别需要在信任中恢复自信。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