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早恋的?...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新华社记者就儿童心理问题采访魏...
-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 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连续...
-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 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
- 关于参加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培训的...
- 首次相遇--中法儿童青少年精神...
- 出生创伤对人生的影响
- 中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培训班...
- 父爱缺失给孩子的影响
- 2012记录李维榕.家庭治疗实...
- 喜欢自伤的女孩 --- 心理...
- 西班牙喂奶写真呼吁母乳喂养
- 关于自杀科普文章的评论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幸福婚姻法则
- 心理治疗为什么要收费
- 于丹谈家庭教育
- 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好吗?
- 无端猜疑为哪般?
- 人格和性格是一回事吗?
- 该如何告诉孩子有关死亡的事情?
- 表扬夸奖孩子的六项基本原则
- 做自己的情人
- 新学期开学之心理准备
- 抽动障碍孩子的呐喊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艺术
- 隔代抚养的利弊
- 催眠治疗
- 婚外情是男人的天性?
- 好妈妈也学儿童心理课程 推荐序
- 好妈妈的儿童心理课程
- 国内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及心理治...
- 好妈妈心理课读后感
- 爱是什么
- 童话背后的心理学
- "孟母”之现代版
- 父母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 对俄狄普斯情结发展的思考
- 心酸的成长故事
- 心理治疗在精神科领域的必要性
- 俄狄普斯情结的发现
- 如何面对压力?
-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 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一个和谐的...
- 学校恐怖症的表现、治疗、预防
- 性交疼痛和阴道痉挛的治疗
- 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
-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 如何创造幸福?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何为精神分析
- 强迫症患者就诊前须知
- 孩子为什么怕去上学?
- 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 心理...
- 家庭治疗有关问题回答
- 舞蹈治疗适用于那些人群?
- 花心男人最孤独
- 母子关系和内心安全感
- 和一位离异的女性想结婚,她的儿...
- 要让婚姻安然度过七年之痒
- 小组交流疏缓心理压力
-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
- 惊恐发作的表现和治疗(常常误诊...
- 改善记忆力的九个方法
- 健忘症的概念 表现与预防
- 如何给遭受创伤的孩子心灵抚慰?
- 团体治疗大师??欧文̶...
- 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感受
- 市级高考状元的考前心得
-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网上咨询回答
- 感情的相思使我无法静下心来备战...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 心理救援工作者应该早期介入
- 云南盈江心理救援在行动
-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
-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 父母管教太严厉孩子易患儿童缄默...
- 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 心理治疗随想
- 爱的联想
- 精神动力学治疗进食障碍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 强迫症的初步动力学分析
- 酒瘾 怎么办.
- 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
- 家庭治疗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青少...
- 神经症个案初步心理解析
- 宝宝为什么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
- 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需要强...
- 再谈孕妇与性生活注意事项
- 孕妇的性心理及其处理
- 孕妇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 女性怀孕期间的性心理
-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
- 孕妇的心理健康与胎儿的健康发育
- 孕妇的心理特征
-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
- 爱的意义
- 给尊敬的患者一封信
- 日益亲近 读后感
- 如何送孩子入托?
-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
- 如何面对有睡眠问题的孩子?
- 正确的恋爱方式??来自心理学家
- 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谈自杀...
- 家庭心理治疗简介
- 从早年依恋经历看婚恋方式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 评论
- 上海美丽女教师对我们的新书评论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团体心理治疗很有意思
- 早年安全依恋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
- 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及医院
- 家庭暴力,少了硝烟多了残酷
- 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 恋父情节和恋母情结(转发)
- 你有权力了解你的心理医生的如下...
- 离异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 奥巴马给孩子立的九条有心理学意...
- 母乳喂养好,还是人工喂养好?
- 母乳喂养有益宝宝身体健康
- 如何安然渡过婚姻七年之痒
- 家庭治疗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区别
- 从阿妈的奶到情人的话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书评
-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 撒贝宁《午间一小时》:生产快乐...
- 心理学家如何化解父子冲突?
-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
- 一夜情背后的化学物质
- 一夜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要不要打孩子?后果有多严重?
- 明星和富豪们为何频频自杀 ?
- 老李心底的高兴劲儿哪去了?抑郁...
- 爱情、欲望、浪漫和依恋
- 温柔而坚定的爱孩子
- 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 十年后再听李维榕老师讲课
- 养育儿子
- 社会应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状况
- 作者:刘华清|发布时间:2011-10-17|浏览量:653次
李新玲 邵媛菲
北京市第二届精神康复者职业技能大赛于10月10日在回龙观医院举行。本次大赛汇集市内8个卫生机构,共计32名精神疾病康复者参加。期间临床心理学专家表示,未成年人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应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2011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对于未成年人,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这句话??‘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北京市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说。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
小标题一:我国未成年人精神健康状况未能得到普遍重视
14岁的少年小明(化名)已经辍学2年,原因并非家庭经济困难,而是每当他走进学校大门,便会出现胸闷、恶心、气短的不适症状,但只要是在周末或假期等学校停课期间,小明便会恢复健康。
这种现象使得小明无法正常上学,父母无奈将其带到协和医院进行全身检查,但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而成人精神科医生也未能对此做出诊断。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像大学教授不一定掌握管教学龄前儿童或是小学生的技术与技巧一样,成人精神科专家未必完全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因为术业有专攻。”刘华清主任说,“小明的症状属于典型的厌学症,这是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一种,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然而,我国精神疾病领域的从业医生不足2万人,即平均6万多中国人才拥有一名心理医生,这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更糟糕的是,在这2万名医生中,专门从事青少年精神疾病治疗的,估计也就只有200多人。”刘华清主任说。
“我国关于精神疾病的调查研究,一般都是针对成年人的。而未成年人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人数、比率,目前我们尚没有较为权威的数据。”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说。
单就回龙观医院来看,每年未成年人新近入院比率约占全院患者的5%。当患者表现出伤害他人或自身的倾向时,医院会将其留院观察。
小标题二:未成年人患精神疾病比率增高,且成因复杂
精神疾病专家表示,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社会转型期,人口流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独生子女较为普遍,这些都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诱因。
“医学界一般将精神疾病的诱因归纳为三大类: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刘华清主任介绍说。
生物因素是指遗传对于精神疾病的影响。精神病专家发现,不同的人在遭受同样的挫折后,心理与精神上所受的创伤并不一致。家族有精神疾病发病史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社会环境因素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9岁的芳芳(化名)在南方农村出生,在她出生5个月时,母亲离开她外出打工,将其交给12岁的姐姐照看。在芳芳上小学后,母亲因望子成龙心切,经常责备芳芳,对其管教过于严厉,使得芳芳不愿上学,经常逃课。
“这是典型的分离创伤症状,”精神科专家分析说,“芳芳在哺乳期就与生母分离,未能得到很好的照料,这就给她造成了分离创伤。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日益增多,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全社会予以关注。”
未成年人出现精神疾病的原因是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都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于某一种原因。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因素总是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病症的形成。
“我接触过两个非常典型的病例,两个孩子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就是高功能孤独症。他们虽然可以使用语言,但是不能和他人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我在为他们治疗的过程中,找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刘华清主任说,“就是他们的母亲都曾患有产后抑郁症,母亲在怀孕以及哺乳期间出现抑郁症状,对孩子的精神健康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印象。这两个病例就是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小标题三:父母应正确对待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
精神疾病专家强调,家庭,特别是父母对于未成年人心理、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相当巨大。
“父母不是天生就会当的,不是天生就能当得好的,”刘华清主任说,“父母亲想要孩子健康,那么必须保证自己的身心都是健康的。”
医学实验证明,母亲怀孕期间的精神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婴儿的发育以及心理健康情况。如果母亲出现过大的情绪波动,很可能导致婴儿出生后心智不健全,给孩子日后的精神健康状况埋下隐患。
另外,儿童心理医生建议,在孩子6岁以前,父母应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指责与批评,应以鼓励为主,与孩子平等交流,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更不能对孩子施加暴力,因为暴力行为是诱发各类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
最后,儿童精神疾病专家认为,未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应尽早就医。一些家长因为好面子或是害怕花钱,不愿承认孩子心理发育出现问题,甚至不愿接受孩子患有精神疾病的事实,拒绝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最终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精神创伤,给整个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们真的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刘华清主任说,“‘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依旧是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