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早恋的?...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新华社记者就儿童心理问题采访魏...
-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 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连续...
-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 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
- 关于参加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培训的...
- 首次相遇--中法儿童青少年精神...
- 出生创伤对人生的影响
- 中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培训班...
- 父爱缺失给孩子的影响
- 2012记录李维榕.家庭治疗实...
- 喜欢自伤的女孩 --- 心理...
- 西班牙喂奶写真呼吁母乳喂养
- 关于自杀科普文章的评论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幸福婚姻法则
- 心理治疗为什么要收费
- 于丹谈家庭教育
- 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好吗?
- 无端猜疑为哪般?
- 人格和性格是一回事吗?
- 该如何告诉孩子有关死亡的事情?
- 表扬夸奖孩子的六项基本原则
- 做自己的情人
- 新学期开学之心理准备
- 抽动障碍孩子的呐喊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艺术
- 隔代抚养的利弊
- 催眠治疗
- 婚外情是男人的天性?
- 好妈妈也学儿童心理课程 推荐序
- 好妈妈的儿童心理课程
- 国内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及心理治...
- 好妈妈心理课读后感
- 爱是什么
- 童话背后的心理学
- "孟母”之现代版
- 父母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 对俄狄普斯情结发展的思考
- 心酸的成长故事
- 心理治疗在精神科领域的必要性
- 俄狄普斯情结的发现
- 如何面对压力?
-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 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一个和谐的...
- 学校恐怖症的表现、治疗、预防
- 性交疼痛和阴道痉挛的治疗
- 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
-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 如何创造幸福?
- 社会应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精神健...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何为精神分析
- 强迫症患者就诊前须知
- 孩子为什么怕去上学?
- 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 心理...
- 家庭治疗有关问题回答
- 舞蹈治疗适用于那些人群?
- 花心男人最孤独
- 母子关系和内心安全感
- 和一位离异的女性想结婚,她的儿...
- 要让婚姻安然度过七年之痒
- 小组交流疏缓心理压力
-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
- 惊恐发作的表现和治疗(常常误诊...
- 改善记忆力的九个方法
- 健忘症的概念 表现与预防
- 如何给遭受创伤的孩子心灵抚慰?
- 团体治疗大师??欧文̶...
- 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感受
- 市级高考状元的考前心得
-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网上咨询回答
- 感情的相思使我无法静下心来备战...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 心理救援工作者应该早期介入
- 云南盈江心理救援在行动
-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
-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 父母管教太严厉孩子易患儿童缄默...
- 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 心理治疗随想
- 爱的联想
- 精神动力学治疗进食障碍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 强迫症的初步动力学分析
- 酒瘾 怎么办.
- 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
- 家庭治疗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青少...
- 神经症个案初步心理解析
- 宝宝为什么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
- 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需要强...
- 再谈孕妇与性生活注意事项
- 孕妇的性心理及其处理
- 孕妇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 女性怀孕期间的性心理
-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
- 孕妇的心理健康与胎儿的健康发育
- 孕妇的心理特征
-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
- 爱的意义
- 给尊敬的患者一封信
- 日益亲近 读后感
- 如何送孩子入托?
-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
- 如何面对有睡眠问题的孩子?
- 正确的恋爱方式??来自心理学家
- 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谈自杀...
- 家庭心理治疗简介
- 从早年依恋经历看婚恋方式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 评论
- 上海美丽女教师对我们的新书评论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团体心理治疗很有意思
- 早年安全依恋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
- 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及医院
- 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 恋父情节和恋母情结(转发)
- 你有权力了解你的心理医生的如下...
- 离异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 奥巴马给孩子立的九条有心理学意...
- 母乳喂养好,还是人工喂养好?
- 母乳喂养有益宝宝身体健康
- 如何安然渡过婚姻七年之痒
- 家庭治疗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区别
- 从阿妈的奶到情人的话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书评
-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 撒贝宁《午间一小时》:生产快乐...
- 心理学家如何化解父子冲突?
-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
- 一夜情背后的化学物质
- 一夜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要不要打孩子?后果有多严重?
- 明星和富豪们为何频频自杀 ?
- 老李心底的高兴劲儿哪去了?抑郁...
- 爱情、欲望、浪漫和依恋
- 温柔而坚定的爱孩子
- 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 十年后再听李维榕老师讲课
- 养育儿子
- 家庭暴力,少了硝烟多了残酷
- 作者:刘华清|发布时间:2010-03-26|浏览量:3556次
生命时报 记者 徐李燕
编者的话:一说到家庭暴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激烈的争吵、不知轻重的动粗和备受折磨的妻子。然而,现代家庭暴力已然变了模样:暴力形势发生变化,少了硝烟,多了冷战;女性开始取代男性,成为“施暴者”。但无论是何种家庭暴力,对婚姻、夫妇双方以及子女都是巨大的伤害。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
女性越来越暴躁
近日,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部分的家庭暴力施暴者都是男性,但在英国每10个因家庭暴力被捕的人当中,有3位是女性,而男性只有1位。调查还表明,男性的暴力是想制造“恐惧”并确立“支配”的地位,而女性更倾向于使用语言及一些肢体暴力,并且更趋向使用武器。而据重庆市妇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妇联的调查表明,30%的中国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而近15%的受害者是男性。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刘华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家庭暴力从来都不是凭空而生,它的源头要追溯到自幼的生活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教育风格,以及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成长,也会影响其长大成人后为人处事的方式。
“无论施暴者是丈夫还是妻子,其行为背后,肯定是和早年经历以及目前的个性有关。”刘华清指出,“我们都知道,六岁前的性格是由父母决定的,这说明了父母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若是从小生活在父母不和的家庭,父母过分包办、代替、干涉子女的生活,或者经常暴力对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不自觉地用暴力对待他人。”
台湾文化名人、心理学者蓝怀恩向《生命时报》记者介绍,现代女性能够经济自主,甚至超越男性,其颐指气使的态度从家庭到单位都可以看到。独生子女政策也使得不少家庭被迫“把女儿当儿子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孩很难内化成一个端秀、通情达理的女性。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女子审控组”的专家则认为,有暴力倾向的女性大多心理存在障碍,性格上有自私、偏激和狭隘的缺陷,因而在遇到冲突时,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女性有两个特殊生理期,一是青春期,一是更年期,在这两个时期,女性易烦躁、忧郁,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素有“爱情博士”之称的黄维仁指出,如果发生了家庭暴力,首先,无论男女,都不要屈服,可以不离婚,但应该分居一段时间,一方面是自保,一方面也可以保护孩子。▲
冷战比动手更可怕
家庭“冷暴力”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提法。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事实上,它已经成为家庭的一种隐形的精神暴力。“冷暴力”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漠不关心对方、没有语言和情感的沟通,或是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庭劳动。
中国法学会对全国家庭暴力现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有88%会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的现象。一项针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四城市2000多个家庭的入户调查显示,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而且,“冷暴力”出现频率最高的家庭是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家庭。
“冷暴力”是不见血刃的战争,其伤害程度不亚于显性的“热暴力”,甚至可能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手脚相向。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督导谢华指出,冷暴力的目的性更强,它是故意让对方感到被忽略、被歧视,引起其精神上的痛苦,自觉受到蔑视,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中,自信、自尊都会被严重打击。此外,“冷暴力”会严重影响孩子,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在“冷暴力”环境下成长的人,大多性格孤僻、行为怪诞,难以与人沟通,严重地还会诱发违法犯罪。
刘华清强调,要预防“冷暴力”,首先要抓住源头,即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商有量的平等、民主家庭,和睦、相亲相爱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这样起长大后出现暴力或者冷暴力的几率,几乎能降到零。
“如果已经出现‘冷暴力’,就要依靠夫妻之间互相沟通,调整生活,或设法过好性生活,来逐步消除,重新建立起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若夫妻沟通有困难,可以求助于亲戚、朋友或同事。我也建议这些夫妻能主动向心理医生咨询,帮助彼此成长。”刘华清说。▲
爸爸被施暴,男孩更受伤
相比妈妈遭受家庭暴力,爸爸被施暴后,对孩子,尤其是男孩的影响更深、更严重。
重庆市婚姻指导中心负责人李晋伟指出,在孩子的心中,传统观念的父亲是保护神、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父亲的这种形象坍塌了,孩子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刘华清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做过这方面量化的工作,探讨母亲施暴对子女的影响,但我认为,其结果都是非常恶劣的。”他进一步解释道,有研究表明,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几率比其他人高,也更容易犯罪。此外,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其学习的榜样就是父亲。如果父亲在家没有权威,那男孩就失去了学习的榜样,其认同会发生偏差。“多年来,我一直在做同性恋研究。我发现,同性恋和高血压、癌症一样,发生原因不明确,遗传虽然重要,但后天环境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男孩若看到父亲长期被施暴,其性心理发展就会受阻,也许会成长为同性恋。”
如果家中有个女孩,从小看到母亲施暴,那今后她和男性建立关系的能力可能会“受损”,且持久性、亲密感都会受限。更重要的是,也许她长大成人后,也会用暴力的方式面对她的家人。“因为习惯是习得的,当这样的女孩结婚后,也会模仿母亲的‘夫妻相处方式’,和丈夫‘暴力相待’。”刘华清说。
蓝怀恩指出,在多数东方家庭中,女性承担了教育子女的主要连续责任,孩子多是“有样学样”。若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女性暴力的表达形态,那孩子能学到什么好榜样?再看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尽是相互挤压,个个焦虑于外,又能有什么气质修养可身教给孩子?▲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