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早恋的?...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新华社记者就儿童心理问题采访魏...
-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 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连续...
-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 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
- 关于参加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培训的...
- 首次相遇--中法儿童青少年精神...
- 出生创伤对人生的影响
- 中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培训班...
- 父爱缺失给孩子的影响
- 2012记录李维榕.家庭治疗实...
- 喜欢自伤的女孩 --- 心理...
- 西班牙喂奶写真呼吁母乳喂养
- 关于自杀科普文章的评论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幸福婚姻法则
- 心理治疗为什么要收费
- 于丹谈家庭教育
- 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好吗?
- 无端猜疑为哪般?
- 人格和性格是一回事吗?
- 该如何告诉孩子有关死亡的事情?
- 表扬夸奖孩子的六项基本原则
- 做自己的情人
- 新学期开学之心理准备
- 抽动障碍孩子的呐喊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艺术
- 隔代抚养的利弊
- 催眠治疗
- 婚外情是男人的天性?
- 好妈妈也学儿童心理课程 推荐序
- 好妈妈的儿童心理课程
- 国内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及心理治...
- 好妈妈心理课读后感
- 爱是什么
- 童话背后的心理学
- "孟母”之现代版
- 父母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 对俄狄普斯情结发展的思考
- 心酸的成长故事
- 心理治疗在精神科领域的必要性
- 俄狄普斯情结的发现
- 如何面对压力?
-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 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一个和谐的...
- 学校恐怖症的表现、治疗、预防
- 性交疼痛和阴道痉挛的治疗
- 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
-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 如何创造幸福?
- 社会应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精神健...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何为精神分析
- 强迫症患者就诊前须知
- 孩子为什么怕去上学?
- 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 心理...
- 家庭治疗有关问题回答
- 舞蹈治疗适用于那些人群?
- 花心男人最孤独
- 母子关系和内心安全感
- 和一位离异的女性想结婚,她的儿...
- 要让婚姻安然度过七年之痒
- 小组交流疏缓心理压力
-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
- 惊恐发作的表现和治疗(常常误诊...
- 改善记忆力的九个方法
- 健忘症的概念 表现与预防
- 如何给遭受创伤的孩子心灵抚慰?
- 团体治疗大师??欧文̶...
- 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感受
- 市级高考状元的考前心得
-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网上咨询回答
- 感情的相思使我无法静下心来备战...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 心理救援工作者应该早期介入
- 云南盈江心理救援在行动
-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
-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 父母管教太严厉孩子易患儿童缄默...
- 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 心理治疗随想
- 爱的联想
- 精神动力学治疗进食障碍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 强迫症的初步动力学分析
- 酒瘾 怎么办.
- 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
- 家庭治疗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青少...
- 神经症个案初步心理解析
- 宝宝为什么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
- 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需要强...
- 再谈孕妇与性生活注意事项
- 孕妇的性心理及其处理
- 孕妇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 女性怀孕期间的性心理
-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
- 孕妇的心理健康与胎儿的健康发育
- 孕妇的心理特征
-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
- 爱的意义
- 给尊敬的患者一封信
- 日益亲近 读后感
-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
- 如何面对有睡眠问题的孩子?
- 正确的恋爱方式??来自心理学家
- 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谈自杀...
- 家庭心理治疗简介
- 从早年依恋经历看婚恋方式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 评论
- 上海美丽女教师对我们的新书评论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团体心理治疗很有意思
- 早年安全依恋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
- 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及医院
- 家庭暴力,少了硝烟多了残酷
- 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 恋父情节和恋母情结(转发)
- 你有权力了解你的心理医生的如下...
- 离异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 奥巴马给孩子立的九条有心理学意...
- 母乳喂养好,还是人工喂养好?
- 母乳喂养有益宝宝身体健康
- 如何安然渡过婚姻七年之痒
- 家庭治疗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区别
- 从阿妈的奶到情人的话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书评
-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 撒贝宁《午间一小时》:生产快乐...
- 心理学家如何化解父子冲突?
-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
- 一夜情背后的化学物质
- 一夜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要不要打孩子?后果有多严重?
- 明星和富豪们为何频频自杀 ?
- 老李心底的高兴劲儿哪去了?抑郁...
- 爱情、欲望、浪漫和依恋
- 温柔而坚定的爱孩子
- 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 十年后再听李维榕老师讲课
- 养育儿子
- 如何送孩子入托?
- 作者:刘华清|发布时间:2010-06-08|浏览量:1344次
3岁的蓉蓉到了去幼儿园的年龄,全家人对蓉蓉入托的表现充满期待。小家伙及其活泼,属于不惧危险的那类大胆女孩儿。平日里的蓉蓉是跟着外公外婆生活的,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常常不能和她在一起。也许这对蓉蓉来说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然而在外公外婆精心呵护下,蓉蓉逐渐成长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家人多少还是有些担心蓉蓉会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入托的前几天哭闹不止,于是外公问蓉蓉:“蓉蓉,想不想去幼儿园?”“幼儿园是什么呀?”稚嫩的蓉蓉不知所以,外公说:“幼儿园里有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老师要教你们唱歌跳舞,你还可以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好不好呀?”蓉蓉眯起她的小眼睛,裂开嘴巴边笑边说:“好呀!好呀!蓉蓉上学去!”看到蓉蓉这样的表现,全家都放心了。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
开学第一天,妈妈给蓉蓉背上小书包,送她来到幼儿园门口。此刻幼儿园门口集聚了很多的家长和小朋友,而且有些小朋友紧紧的抱住父母的脖子声嘶力竭的哭喊着:“我不去上学!”蓉蓉妈低头看看蓉蓉的样子,她的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反而转向妈妈说:“蓉蓉上学去呐!妈妈晚上早点接我。”妈妈放心的点头告诉蓉蓉一定。就这样,入园第一天,蓉蓉自己走进了幼儿园的大门。
似乎一切都太平静了,但接下来的一个小失误断送了这份平静。第一天上幼儿园,下午放学的时间是3点,然而蓉蓉爸却糊涂记成了4点。就这样,当下午3点的钟声响起,周围的小朋友纷纷被父母接走,蓉蓉开始变得恐慌了,指针‘滴答,滴答’的响着,空荡荡的教室里只留下蓉蓉一个和一位老师。蓉蓉不安的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家里打个电话?让外公来接我?”老师说:“不着急,等一会儿他们就来接你了。”蓉蓉只好继续不安的等待,老师无聊的看了一会儿手里的杂志,起身跟蓉蓉说:“蓉蓉,你听话等一会儿,老师去趟卫生间。你不要乱跑哦。”老师也走出了教室,蓉蓉环顾教室的四周,教室里太安静了,只有‘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再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外公,外婆也不要你了……”,蓉蓉越来越害怕了,拼命的想要跑出教室,就在这时与进教室的老师撞了个满怀,只听‘哇’的一声,蓉蓉再也抑制不住的恐惧一下爆发出来了,哭着说:“老师,你给我家打给电话吧!”老师安慰蓉蓉说:“别着急,老师陪你一起等着爸爸妈妈好不好?”蓉蓉一看老师不愿意打电话,她那个小‘霸王’的劲儿又上来了,企图威胁老师说:“你不打是吧?不打我就杀掉你!”此语一出,老师非常惊讶但是有点不高兴,师生两人僵持着等到蓉蓉爸过来。
当老师把蓉蓉那语出惊人的一句话告诉蓉蓉爸的时候,爸爸表现的非常生气,当着老师的面就训斥蓉蓉。回到家,便迫不及待的把这件事告诉了全家人,大家对蓉蓉都非常不满,批评教育声音不断。批评大会结束,蓉蓉爸妈起身告别了外公外婆,留下蓉蓉回家了。
从那天开始,蓉蓉对上幼儿园这件事表现的越来越退缩了。天天赖在床上不穿衣服,不起床,外公外婆好说歹说都不行,只好打电话叫来蓉蓉爸。蓉蓉最怕爸爸,因为爸爸常常会用拳头解决问题,这让3岁的蓉蓉有些吃不消。上幼儿园的事情,已经演化成了一场闹剧,大人们身心疲惫,蓉蓉也过得不那么愉快。一个月过去了,当其他小朋友逐渐适应新环境的时候,蓉蓉却越来越惧怕上幼儿园了。以至于头一天晚上就会哭闹不止,要求大人答应明天不要送她去上学。蓉蓉爸的暴脾气上来,用各种方式惩罚蓉蓉的不听话,比如:把她关进厕所,或者就最后一个把她从幼儿园接出来。爸爸的理由是:“必须让她长记性,谁让她不能好好的去幼儿园”。
故事讲到这里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已经无法再去想象这样的方式对一个3岁儿童内心的摧残,将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情况很多,他们早上哭闹,这让很多需要正点上下班的父母苦恼不已,也不免会给家长带来烦躁的情绪。
幼儿园是儿童在3岁以前完全没有到过的全新环境,在这样陌生的场所,儿童要独自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伙伴,独自克服与家人分离后的焦虑。当然,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这样带有残酷色彩的经历是必要的,儿童从中会提高自己的心理能量,学会克服缓解分离焦虑,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会人际交往。然而,故事中蓉蓉爸爸处理这种情况的方式是非常不妥的。很明显,蓉蓉原本可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的,但是因为家长对儿童此刻的心理状态不甚了解,以为这仍旧是孩子胡闹的方式,殊不知其实这是蓉蓉在表达自己担心被家长抛弃的焦虑,如果父母不是用强硬的态度对待,而是加以安慰并做到自己的承诺,相信结果不会这么糟糕。
小贴士:
为了帮助儿童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建议家长可以在孩子正式入托之前,经常带孩子到幼儿园门口玩一玩,让孩子看看幼儿园内的样子。并与他多多交流幼儿园内的事情,比如:你看小朋友们在一起做游戏呢;老师带着小朋友做操呢;幼儿园里还有秋千、滑梯呢……
尽量不要将孩子送进全托式幼儿园,心理学家认为6岁以前的儿童在情感发展与人格塑造方面处于关键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抚养者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如果将儿童送进全托幼儿园,表面上看似乎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一定好处,然而孩子会因为与亲人的分离对今后的人格发展带来影响,或是表现的无法体验常人的情感,内心没有安全感,无法对人产生信任等。
幼儿园的生活与家庭生活不同,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是树立规则的时候,生活作息都是定时定点,有些孩子在家里并不是过着这样有规律的生活,因此适应规范的作息也会成为儿童挑战新环境的一项任务,因此建议家长能对孩子入园前的生活进行调整,以便孩子更好的适应。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