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早恋的?...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新华社记者就儿童心理问题采访魏...
-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 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连续...
-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 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
- 关于参加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培训的...
- 首次相遇--中法儿童青少年精神...
- 出生创伤对人生的影响
- 中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培训班...
- 父爱缺失给孩子的影响
- 2012记录李维榕.家庭治疗实...
- 喜欢自伤的女孩 --- 心理...
- 西班牙喂奶写真呼吁母乳喂养
- 关于自杀科普文章的评论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幸福婚姻法则
- 心理治疗为什么要收费
- 于丹谈家庭教育
- 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好吗?
- 无端猜疑为哪般?
- 人格和性格是一回事吗?
- 该如何告诉孩子有关死亡的事情?
- 表扬夸奖孩子的六项基本原则
- 做自己的情人
- 新学期开学之心理准备
- 抽动障碍孩子的呐喊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艺术
- 隔代抚养的利弊
- 催眠治疗
- 婚外情是男人的天性?
- 好妈妈也学儿童心理课程 推荐序
- 好妈妈的儿童心理课程
- 国内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及心理治...
- 好妈妈心理课读后感
- 爱是什么
- 童话背后的心理学
- "孟母”之现代版
- 父母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 对俄狄普斯情结发展的思考
- 心酸的成长故事
- 心理治疗在精神科领域的必要性
- 俄狄普斯情结的发现
- 如何面对压力?
-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 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一个和谐的...
- 学校恐怖症的表现、治疗、预防
- 性交疼痛和阴道痉挛的治疗
- 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
-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 如何创造幸福?
- 社会应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精神健...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何为精神分析
- 强迫症患者就诊前须知
- 孩子为什么怕去上学?
- 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 心理...
- 家庭治疗有关问题回答
- 舞蹈治疗适用于那些人群?
- 花心男人最孤独
- 母子关系和内心安全感
- 和一位离异的女性想结婚,她的儿...
- 要让婚姻安然度过七年之痒
- 小组交流疏缓心理压力
- 惊恐发作的表现和治疗(常常误诊...
- 改善记忆力的九个方法
- 健忘症的概念 表现与预防
- 如何给遭受创伤的孩子心灵抚慰?
- 团体治疗大师??欧文̶...
- 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感受
- 市级高考状元的考前心得
-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网上咨询回答
- 感情的相思使我无法静下心来备战...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 心理救援工作者应该早期介入
- 云南盈江心理救援在行动
-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
-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 父母管教太严厉孩子易患儿童缄默...
- 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 心理治疗随想
- 爱的联想
- 精神动力学治疗进食障碍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 强迫症的初步动力学分析
- 酒瘾 怎么办.
- 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
- 家庭治疗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青少...
- 神经症个案初步心理解析
- 宝宝为什么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
- 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需要强...
- 再谈孕妇与性生活注意事项
- 孕妇的性心理及其处理
- 孕妇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 女性怀孕期间的性心理
-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
- 孕妇的心理健康与胎儿的健康发育
- 孕妇的心理特征
-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
- 爱的意义
- 给尊敬的患者一封信
- 日益亲近 读后感
- 如何送孩子入托?
-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
- 如何面对有睡眠问题的孩子?
- 正确的恋爱方式??来自心理学家
- 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谈自杀...
- 家庭心理治疗简介
- 从早年依恋经历看婚恋方式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 评论
- 上海美丽女教师对我们的新书评论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团体心理治疗很有意思
- 早年安全依恋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
- 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及医院
- 家庭暴力,少了硝烟多了残酷
- 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 恋父情节和恋母情结(转发)
- 你有权力了解你的心理医生的如下...
- 离异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 奥巴马给孩子立的九条有心理学意...
- 母乳喂养好,还是人工喂养好?
- 母乳喂养有益宝宝身体健康
- 如何安然渡过婚姻七年之痒
- 家庭治疗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区别
- 从阿妈的奶到情人的话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书评
-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 撒贝宁《午间一小时》:生产快乐...
- 心理学家如何化解父子冲突?
-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
- 一夜情背后的化学物质
- 一夜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要不要打孩子?后果有多严重?
- 明星和富豪们为何频频自杀 ?
- 老李心底的高兴劲儿哪去了?抑郁...
- 爱情、欲望、浪漫和依恋
- 温柔而坚定的爱孩子
- 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 十年后再听李维榕老师讲课
- 养育儿子
-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 作者:刘华清|发布时间:2011-06-21|浏览量:386次
一、安全依恋关系对今后成长的重要性
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是对此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们说的依恋关系主要指的是0-2岁,孩子出生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总认为0-2岁的孩子不懂事,我们负责好他的吃穿,别生病就可以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在0-2岁时有着强烈的和妈妈在一起的需要,因此,在孩子0-2岁期间不要和孩子有太多的分离。在一些国家,妈妈在孩子3岁之前是不外出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家带孩子,这一点很科学,因为这样有利于孩子和妈妈建立稳定而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内心感到安全,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
挪威的心理学家在孩子住院父母陪住问题上起到了改变儿童医院制度。因为最开始发现一些孩子住院时不得不离开母亲。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妈妈把孩子送到医院里,妈妈离开了,在离开的瞬间,孩子的眼神中有绝望、恐惧,孩子要经历痛苦,还要经历陌生的护士和大夫,他不会像大人那样感谢大夫。挪威的心理学家儿童研究员发现了这样的儿童悲伤情景,让所有住院的孩子,必须要有母亲陪伴。
有些朋友就谈到,他2、3岁的时候,妈妈就是在厨房做饭都没有关系,它觉得妈妈在,就会安心的去玩儿,心里暖洋洋的,特别高兴,自己玩儿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心理的力量。但是有的孩子回忆,有的时候父母不在家,把他放在家里,非常的可怕,感觉很孤独,似乎整个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觉得一会儿就回来,但是孩子的感觉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记忆和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那个年龄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抛弃了!”这样一来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他很难信任别人,甚至无法信任这个世界,总是在怀疑的状态下,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总是会留有戒心,不愿意向别人流露内心真实的感受,虽然他很想和别人交朋友,但无论如何也融入不到别人的圈子里,对别人说的话敏感,不相信别人是喜欢自己的,这是因为早年妈妈离开时给他留下了是自己不好的,所以妈妈才离开的印象,长此以往,与人交往就成了他的负担,缺少朋友,性格变得孤僻、悲观,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婚恋关系,因为没有早年的经验帮助他与恋人建立亲密而稳定的关系。
二、如果不得不离开怎样做更好?
突然离开肯定是不好的,孩子突然被送到爷爷家了,送去以后,孩子会觉得爸妈就没有了,不见了,他在那个时候形成一种被抛弃感,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非常的可怕!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送走,如果不得不送走的时候,仍然要尽量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让孩子觉得“妈妈还在,只是暂时的离开”,可以给孩子带上他在家用的奶瓶、小被子,毛毛熊,或者是妈妈的一件衣服,上面有妈妈的味道,这样会减少孩子对于妈妈不在的恐惧,定期的去看孩子,每天或者每个星期,最好是同一个时间出现,走的时候跟孩子说好下次再来的时间,这样对孩子就会好多了,分离焦虑就会减少。孩子被接回家后还需要重新弥合关系,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孩子上幼儿园哭闹怎么办?
2-3岁的孩子就像我们不建议送到姥姥、奶奶家一样我们不建议全托。最后是每天能接回家,而且固定在一个幼儿园,不轻易转园。因为一个稳定的好幼儿园是一个客体,孩子作为主体,他与父母分离后,需要有一个新的客体替代,如果新的客体是稳定的,好的,那么他会慢慢地习惯在幼儿园里美好感觉。所以说,我觉得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说它的问题,它也会有另外好的一面,关键就是如何尽量避免它带来的创伤。
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哭闹的很厉害,妈妈老觉得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赶快跑、躲开了之后就没事了,孩子会觉得“呦,她怎么就没了?”虽然妈妈躲开了,看不到孩子哭闹的场景,心里不用那么纠结了,但是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不小的。妈妈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妈妈把你送到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其他和你一样的小朋友,你可以跟他们玩,我们只是暂时的分开,妈妈下班后就来接你”,这些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让他知道妈妈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后就会回来,不是不要他了,这个过程也是与孩子建立一个互信的过程。可能还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哄,怎么说他都不听,就是不愿意去上幼儿园,每次送每次哭,这可能是之前在0-2岁期间没能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分离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是恐惧的,不能忍受的,那么就要考虑推迟送幼儿园的时间,如果硬送的话无疑是对孩子的又一次伤害。妈妈要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并且以温和的态度多和孩子交流。
我们说人的心理发展由几部部分组成,一个是基因,是神经系统的特点,比如疾病类型;还有一点是你后天的环境,也就是人际关系。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特皮实,比别的孩子好带一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气质类型不同,同样在后天环境中的创伤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在某些方面确实造成了问题,甚至影响了生活和学习,那么这就是出现了心理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心理治疗,减少创伤带来的影响。
作者 刘洋 刘华清
TA的其他文章: